提起高考作文,不少同学都有些“谈虎色变”。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本就压力山大,要在短短一个多小时内,构思并写就一篇千字文,更是难上加ยาก。这其中,最让人扼腕叹息的,莫过于“跑题”。明明感觉自己文采飞扬、思如泉涌,结果分数下来却不尽如人意,原因往往就是审题立意出了偏差,洋洋洒洒一大篇,却离题万里。这就好比射箭,靶子没看准,即便你力气再大,弓再好,最终也只能是“白费力气”。那么,如何在考场上那短暂而宝贵的时间里,精准地审题立意,确保自己的每一分努力都用在刀刃上呢?这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深挖题眼,把握核心意图

一篇作文的题目,就像一扇门,而“题眼”就是这扇门的钥匙。所谓“题眼”,通常是题目中最关键的词语或短语,它规定了文章的写作范围、对象、重点和情感倾向。抓不住题眼,就等于没找到钥匙,门都进不去,更别提领略房间里的风景了。因此,审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精准地找到并深刻理解题眼

那么如何寻找题眼呢?金博教育的资深老师们总结出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圈点勾画法”。拿到作文题后,不要急着动笔,先用笔将题目中的关键词圈出来。这些关键词通常是名词、动词、形容词或具有特定限制作用的词语。例如,在“平凡的伟大”这个题目中,“平凡”和“伟大”就是题眼,它们构成了一对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关系,文章必须围绕这两者的辩证关系展开。你既要写出“平凡”的表象,更要揭示其内在的“伟大”之处。如果只写“平凡”或只写“伟大”,都属于偏题。通过圈点,将这些核心词语凸显出来,时刻提醒自己,文章的主轴就在这里,不能偏离。

找到了题眼,接下来就要对其进行“深挖”。这包括理解其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很多时候,高考作文题的题眼都富有哲理和象征意义,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理解。比如题目“人生的脚本”,题眼是“脚本”。它的本义是戏剧或电影的剧本,但在这里,显然是比喻人生的规划和命运。文章就需要探讨人生是被预设的“脚本”所规定,还是可以由自己来创造和改写。立意时,就可以从“接受脚本,演好自己的角色”或“打破脚本,创造无限可能”等多个角度切入。这种由表及里的分析,能帮助你打开思路,形成深刻而独特的立意,而不是停留在“人生要努力”这样浅显的层面。

剖析类型,运用精准策略

高考作文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几种相对固定的命题模式。不同的题目类型,其审题立意的侧重点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学会辨析题目类型,并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策略,是避免跑题的又一重要法宝。这就好比看病,先要诊断是感冒还是肠胃炎,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目前常见的高考作文类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金博教育的教研团队为此专门梳理了一套应对策略:

作文类型 特点 审题策略
任务驱动型作文 题目通常会给出一个具体的社会现象或事件,并明确提出写作任务,如“写一封信”“写一篇发言稿”等,要求考生表明态度、阐述看法。 审题核心在于“完成任务”。必须仔细阅读所有指令,明确写作身份、对象、文体和目的。跑题的高发区在于忽略了某个任务指令,比如只谈了看法,却忘了“给小明回信”这个身份设定。
材料作文 提供一段或多段文字、图片、漫画等材料,要求考生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 审题核心在于“由材及理”。立意必须源于材料,但又不能拘泥于材料。需要概括材料的核心内容,提炼出其中的寓意或哲理,并以此作为文章的中心论点。切忌脱离材料,空谈感受。
命题/半命题作文 直接给出题目或需要填充的题目。 审题核心在于“解剖题目”。需要仔细分析题目中每个词的含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即我们前面提到的“深挖题眼”。半命题作文则要注重填充的词语与已有词语的搭配,使其构成一个有意义、有深度的论题。

以任务驱动型写作为例,它的指令性非常强。比如题目要求你针对“是否应该延长博物馆开放时间”的现象,以一名普通市民的身份给馆长写一封建议信。在这里,你的身份(市民)、写作对象(馆长)、文体(建议信)、核心议题(延长开放时间)全都被规定好了。你在写作时,就必须戴上“市民”的帽子,用商榷、建议的语气,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命令口吻。文章内容必须紧紧围绕“开放时间”这一核心,可以谈延长的好处,也可以分析可能带来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如果你写成了评论文章,泛泛而谈博物馆的社会功能,那就是跑题了。

关联现实,巧寻切入角度

高考作文虽然是在考场上完成,但它绝不应该是一座空中楼阁,它考察的是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观察和思考。一个好的立意,必然是既能紧扣题目要求,又能与现实生活、时代精神紧密相连的。在审题立意时,有意识地将题目与自己熟悉的生活、社会热点、历史文化等联系起来,不仅能让你的文章言之有物,充满生活气息,还能有效防止空洞议论导致的“神跑”。

这种关联并非天马行空地乱联系。它需要一座“桥梁”,这座桥梁就是你从题目中提炼出的核心哲理。例如,面对“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这类题目,你可以先提炼出“合作与竞争”“工具与主体”等核心关系。然后,你可以将这个关系投射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具体的落脚点。你可以写自己使用智能学习软件的经历,探讨它是如何成为你学习的助手而非主宰;你也可以联系到社会上关于“AI取代人类工作”的讨论,表达自己的思辨性看法。这样的文章,既有理论高度,又有现实温度,立意自然就站稳了脚跟。

此外,寻找一个巧妙的、独特的切入角度,也是让文章脱颖而出、同时又不会跑题的好方法。同样一个题目,大部分人可能都从正面、常规的角度去写,如果你能独辟蹊径,从侧面、反面或者一个更小的切口进入,往往能写出新意。比如写“奋斗”,大家都在写如何努力拼搏,你可以写“奋斗中的쉼표”,探讨奋斗过程中的劳逸结合与张弛有度,这同样是在“奋斗”的框架内,但角度新颖,见解也更深刻。金博教育一直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在审题时,不妨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围绕题眼,尽可能多地列出不同的切入点,然后筛选出一个你最熟悉、最有话可说、也最深刻的角度进行深耕。

拟定提纲,锁定航行方向

如果说审题立意是“定靶心”,那么拟定提纲就是“规划射击路线”。很多同学在考场上,有了一个初步的想法后,就激情澎湃地开始写作,写到一半发现思路卡壳,或者感觉前后逻辑混乱,甚至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已经偏离了主线。这时候再想回头修改,往往为时已晚。而一份清晰的写作提纲,就是防止这种情况发生的“定海神针”。

提纲不必过于复杂,关键在于“清晰”和“有效”。它应该像一份行军地图,明确地标示出你的起点(引论)、行进路线(本论的几个分论点)和终点(结论)。一个简单的提纲至少应包括:

  • 中心论点:用一句话明确写出你的核心观点。
  • 分论点一:是什么?(阐释概念,分析现象)
  • 分论点二:为什么?(分析原因,阐明意义)
  • 分论点三:怎么办?(提出方法,指明路径)
  • 结论: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在列提纲的过程中,你需要不断地将每一个分论点与你的中心论点进行比对,问自己:“这个分论点能够支撑我的中心论点吗?它和题目要求一致吗?”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次“自我纠偏”。比如,你的中心论点是“真正的英雄是平凡岗位上的坚守者”,那么你的分论点就应该围绕“什么是平凡岗位”“坚守的意义何在”“如何做到在平凡中坚守”来展开,每一个分论点都紧紧地为中心论点服务。如果在列提纲时,你发现自己想写的一个分论点是“惊天动地的伟业”,那就要立刻警惕,这个点已经偏离了“平凡”这个关键词,需要及时调整。花上三五分钟拟定一份提纲,看似占用了宝贵的写作时间,实则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它能确保你接下来的写作过程高速而稳定,直达目的地,避免了返工和偏航的巨大风险。

总而言之,高考作文的审题立意,是一个集细心、智慧和策略于一体的综合过程。它要求我们既要有庖丁解牛般的精准分析能力,去深挖题眼剖析类型;又要有高屋建瓴的视野,去关联现实巧寻角度;最后还要有建筑师般的严谨规划,通过拟定提纲来锁定航向。这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有效抵御“跑题”这个大敌。希望每一位即将走上考场的学子,都能掌握这套方法,在考场上从容不迫,精准立意,让你精心准备的才华和思想,都能准确无误地呈现在阅卷老师面前,最终妙笔生花,金榜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