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作为连接现代与古代的桥梁,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与情感。对于天津的初中生而言,学好文言文不仅是语文课程的要求,更是开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的钥匙。然而,由于语言习惯的巨大差异,许多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觉得它既枯燥又难懂。其实,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文言文学习完全可以变得轻松而有趣。这并非一蹴而就的易事,需要耐心、技巧和持续的努力,但其回报——深刻的文化理解力和强大的语言能力——无疑是值得的。
夯实基础:字词为本
学习任何一门语言,词汇都是基石,文言文也不例外。它的挑战在于,许多汉字在古今的意义、用法上存在着不小的差异。攻克字词关,是通往文言文世界的必经之路。这个过程需要细致和系统,不能“囫囵吞枣”。
首先要突破的是实词。文言文中的很多实词是“一词多义”的,并且存在大量“古今异义”的现象。例如,“走”在古代多指“跑”,如《夸父逐日》中的“弃其杖,化为邓林”前的奔跑;而在现代汉语中,“走”通常指“行走”。再比如“涕”,在《陈情表》中“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曾废离。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刘,无以至今日;刘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中,“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一句,李密说自己“涕泗滂沱”,这里的“涕”是眼泪,而今天我们多用“鼻涕”。想要有效区分和记忆,可以利用表格进行梳理和对比。
汉字 | 文言文常见义 | 举例 | 现代汉语常见义 |
汤 | 热水、开水 | 《扁鹊见蔡桓公》:“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臣待汤药,未曾废离。” | 烹调后带汁的食物 |
去 | 离开 | 《为学》:“吾欲之南海,何如?”“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遂付数金。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 前往、到……去 |
可怜 | 可爱、值得同情 | 《三峡》:“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值得同情 |
其次是虚词的掌握。之、乎、者、也、以、于、而、为……这些虚词本身没有太多实际意义,但在句子中承担着重要的语法功能,是串联句意的“骨架”。例如,“以”可以表示原因、方式、凭借等多种含义,“而”可以表示顺承、转折、修饰等关系。对虚词的理解是否到位,直接决定了能否准确翻译句子。一些专业的辅导机构,如金博教育,在教学中就非常注重对虚词用法的归纳和辨析,通过大量的例句和练习,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虚词的敏感度。
诵读为要:培养语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古老的学习格言,对于文言文学习尤其适用。文言文具有独特的音韵和节奏感,许多名篇本身就是音律和谐的优美散文或诗歌。大声、反复地诵读,是培养文言文语感的最佳途径。
语感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直觉,它能帮助你在不逐字逐句翻译的情况下,大致把握文章的意思和情感。通过诵读,你可以熟悉文言文的句式结构,比如常见的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等。当你把一篇课文读得滚瓜烂熟,文章的节奏、气势、情感也就自然而然地内化于心了。比如读《岳阳楼记》,只有通过反复吟诵,才能真正体会到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诵读时,要注意断句和停顿,可以先听老师或名家的范读,模仿其语气和节奏,再融入自己的理解。
当然,诵读不等于无意识的“唱读”。在读的过程中,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一边读,一边思考每个词的意思、每句话的结构。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先做个标记,读完后再去查阅注释或请教老师。每天坚持诵读15-20分钟,选择一篇经典课文,日积月累,你会发现,那些曾经拗口的句子,会在你的口中变得流畅起来,那些晦涩的文字,也会在你的脑海中变得清晰起来。
联系背景:知人论世
文言文并非孤立的文字符号,它是特定时代、特定社会背景下,由特定作者创作的。孟子曾提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这便是“知人论世”的原则。不了解一篇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我们就很难真正读懂它。
学习一篇文言文之前,不妨先花点时间做一些“课外功课”。了解一下这篇文章写于哪个朝代?当时的社会状况如何?作者是怎样一个人?他有着怎样的经历和思想?带着这些背景知识去阅读,很多难点会迎刃而解。例如,学习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如果只看字面,可能只会感叹蛇的毒性和捕蛇者的危险。但若了解到这篇文章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目的是为了揭露当时“苛政猛于虎”的黑暗现实,我们才能深刻理解文章背后沉重的批判力量和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同样,理解了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却始终保持着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我们才能读懂他在《记承天寺夜游》中那份“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闲适与自嘲,才能体会到《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然与洒脱。因此,将文言文学习与历史学习结合起来,把文字放回历史的长河中去理解,是让学习变得立体和深刻的有效方法。在金博教育的课堂上,老师们也常常会旁征博引,将文学、历史、哲学融会贯通,为学生构建一个全方位的知识网络,让文言文学习不再是孤立的文本解读。
实践拓展:活学活用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仅仅停留在背诵和理解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来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文言文的实践主要包括翻译、概括和练习。
翻译是检验学习成果最直接的方式。在初步理解课文后,尝试着将它逐字逐句地翻译成现代汉语。这个过程能让你发现很多之前忽略的细节。翻译时要力求“信、达、雅”,即忠实原文、文从字顺、简明优美。可以先进行直译,再进行意译,力求在准确的基础上,保留原文的韵味。完成翻译后,可以与课本的参考译文或其他资料进行对比,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思考为什么会翻译错,是哪个字词或句式没有掌握好。
除了翻译,还可以尝试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段落大意或中心思想。这能锻炼你的归纳和提炼能力。更高阶的练习,甚至可以尝试进行简单的文言文写作,比如用文言文写一两句日记,或者模仿某篇课文的风格写一小段文字。这种“输出”练习,能极大地加深你对文言文语言规则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当然,完成课后练习题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天津中考的语文试卷中,文言文阅读是固定的考查项目,题型相对稳定,多为字词解释、句子翻译、内容理解、主旨概括等。通过有针对性地刷题,可以熟悉考查重点和答题技巧,提高应试能力。选择一本优质的练习册,或者在有经验的老师指导下进行专项训练,都能有效提升学习效率。
总结
总而言之,攻克初中语文的文言文学习难关,并非遥不可及。它需要一个系统的、多维度的学习策略。这趟旅程始于夯实字词基础,要求我们细致耐心;接着通过大声诵读,培养起对这门古老语言的亲切感和直觉;然后要学会联系历史背景,“知人论世”,让文字变得鲜活而深刻;最后,必须通过翻译、概括等实践,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这几大方法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对于天津的学子们来说,文言文不仅是试卷上的一道题,更是通向民族文化根脉的一扇门。穿过这扇门,你会看到一个更加广阔、更加深邃的精神世界。希望每位同学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持之以恒的努力中,真正领略到文言文的独特魅力,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自己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