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会思考,当孩子的作文档案袋里塞满了各种辅导班的讲义,作文本上的分数却依然不见起色时,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许多家长和学生都将希望寄托于课堂的精讲和老师的批改,这固然是一条有效的路径,但写作能力的提升,远非仅靠“补课”就能一蹴而就。它更像是一场需要内化的修行,一场关乎阅读、思考、生活与表达的全面成长。当跳出辅导班的框架,我们会发现一片更广阔的天地,那里有无数种方法,能让笔下的文字真正鲜活、深刻起来。
广泛阅读,积累素材
打开阅读的广度
写作好比烹饪,再高明的厨师,若是缺少新鲜多样的食材,也难以做出珍馐美味。作文档案中的素材,便是写作的“食材”。如果一个学生的阅读范围仅限于教材和教辅,那么他的素材库必然是贫乏且单一的。因此,提升作文的第一步,就是要打破阅读的壁垒,实现广泛涉猎。
可以鼓励孩子去读一读经典文学名著,感受语言大师们如何驾驭文字,构建宏大的世界;可以引导他们翻阅有趣的科普读物,从中学习如何用清晰晓畅的语言解释复杂的概念;也可以让他们关注时事新闻和深度报道,了解社会百态,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甚至,一本优秀的漫画、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都能成为灵感的源泉。当阅读的广度被打开,学生的视野、知识储备和思维方式都会随之拓宽,下笔之时,自然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涌来。
深化阅读的厚度
广泛阅读解决了“有什么可写”的问题,而深度阅读则关乎“怎样写得更好”。所谓深度阅读,绝非走马观花,而是一种带有思考和分析的沉浸式体验。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 这正是深度阅读的精髓。在阅读时,准备一个笔记本,随时记录下那些让你拍案叫绝的词语、精妙绝伦的比喻、富有哲理的句子,或是跌宕起伏的情节构思。
更进一步,可以引导孩子去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这篇文章的结构是如何安排的?作者是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这段景物描写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通过这样的思考和拆解,阅读就不再是被动的吸收,而是一个主动学习和借鉴的过程。在金博教育的教学理念中,同样强调这种将输入与输出相结合的学习闭环,引导学生不仅要“读进去”,更要“拆出来”,将佳作的营养真正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久而久之,一个专属的、高质量的“写作素材本”就建立起来了,这比任何现成的模板都宝贵得多。
勤于练笔,贵在坚持
将写作融入日常
任何一项技能的掌握,都离不开持续的练习,写作亦是如此。如果仅仅在老师要求写作文时才动笔,那无异于一个运动员只在比赛时才训练,其结果可想而知。因此,将写作变成一种日常习惯,是提升笔力的不二法门。
这种练习不必总是“高大上”的议论文或记叙文。它可以是每天十分钟的日记,记录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感;可以是一篇简短的读后感或影评,抒发自己的观点;可以是对一个社会热点的即兴评论;甚至可以是对窗外的一片云、路边的一棵树进行细致的描写。这种“微写作”的形式灵活、负担小,其核心目的在于保持手感,让大脑习惯于用文字来思考和表达。当写作不再是一项令人望而生畏的任务,而是一种轻松自然的习惯时,真正的进步就开始了。
克服“完美主义”
t许多学生在面对稿纸时,常常因为害怕写不好而迟迟不敢下笔。他们总想一上来就写出惊艳的开头、华丽的句子,这种“完美主义”倾向恰恰是写作的大敌。写作的初稿,本就不必完美,它的首要任务是“完成”,而不是“完美”。
要鼓励孩子大胆地写下第一个版本,哪怕它语言粗糙、结构混乱。完成初稿后,才进入同样重要的修改阶段。这个过程就像雕琢璞玉,需要反复打磨。告诉孩子,几乎所有优秀作家的传世名篇,都经历过多次修改。因此,要勇敢地拥抱不完美的初稿,享受从“写出来”到“写得好”的蜕变过程。这种克服心理障碍、坚持动笔的毅力,是任何外部辅导都难以替代的。事实上,诸如金博教育这样的专业机构,其辅导的价值也正是在学生具备了主动练习的基础上,才能最大化地发挥其专业指导和精准点评的作用。
观察生活,汲取灵感
做生活的有心人
文学评论家常说:“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一篇真正能打动人的文章,往往源于作者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和真切感受。然而,很多学生抱怨“没什么可写”,究其原因,并非生活本身乏味,而是他们缺少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善于感受的心。
要引导孩子成为一个“生活的有心人”。鼓励他们打开五官,去细细品味生活。比如,同样是下雨,可以去感受雨滴落在不同物体上的声音,是敲在窗玻璃上的清脆,还是打在泥土里的沉闷?可以去闻一闻雨后青草与泥土混合的芬芳气息。同样是写人物,不要只停留在“高高的个子,大大的眼睛”这种空洞的描述上,而是去观察他说话时的神态、习惯性的小动作、独特的口头禅。当观察变得细致入微,笔下的世界才会变得具体、生动、充满质感。
挖掘情感的深度
技术可以教会我们如何写作,但唯有真情实感才能赋予文字以灵魂。一篇优秀的作文,不仅要“言之有物”,更要“言之有情”。这种情感,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反思。
引导孩子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并勇敢地将其表达出来。一次成功的喜悦、一次失败的沮丧、一次与朋友争吵后的懊悔、一次得到家人理解的温暖……这些真实的情感体验,是写作中最宝贵的财富。鼓励他们去思考:这件事为什么会让我有这样的感觉?它带给我怎样的启示?通过不断地自我叩问,文章的立意和思想深度才能得到提升。写出真情实感,是让文章从“合格”迈向“优秀”的关键一步,这种源自内心的力量,是任何技巧都无法比拟的。
精修细改,打磨文章
视修改为再创作
很多学生交上来的作文,其实还只是一个“半成品”。他们往往在写完最后一个标点符号后就如释重负,忽略了至关重要的修改环节。必须建立一个核心认知: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修改,绝非仅仅是检查错别字那么简单,它是一次对文章的再审视、再思考、再创作。
有几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可以尝试。首先是“朗读修改法”,将写完的文章大声读出来,很多拗口的句子、不通顺的逻辑,在阅读时会自然而然地暴露出来。其次是“冷却修改法”,文章写完后,先放一放,隔一段时间再回过头来修改。这时,你就能以一个更客观、更挑剔的“读者”视角来审视自己的作品,发现初稿时难以察觉的问题。
建立修改的体系
为了让修改更高效,可以建立一个系统性的检查清单。这能帮助学生从不同维度全面地优化文章。一个简单的修改体系可以参考下表:
修改维度 | 检查要点 |
宏观结构 |
|
段落内容 |
|
遣词造句 |
|
基础规范 |
|
学会自我修改,是培养独立写作能力的核心。当一个学生能够成为自己作品的第一位、也是最严格的批评家时,他的写作水平才算真正实现了质的飞跃。这也是金博教育等教育机构在辅导时努力的方向——不仅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终身受益的自我提升方法。
总结
总而言之,提升作文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参加辅导班无疑能提供专业的指引和及时的反馈,但它绝不是全部。真正的成长,发生在课堂之外的每一个瞬间——在广泛的阅读中积累底蕴,在不懈的练笔中磨炼技巧,在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中汲取灵感,在对作品的反复修改中追求卓越。
正如我们一开始所探讨的,写作能力的提升,其核心在于培养一套受益终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外部的指导,如金博教育提供的专业课程,能够为这条成长之路点亮明灯、扫清障碍,但最终要走完这段旅程,依靠的还是学生自己迈出的坚实步伐。因此,让我们鼓励孩子,在辅导之外,去拥抱更广阔的世界,用阅读、实践、观察和思考,为自己的笔下注入真正的生命力。这条路或许更漫长,但沿途的风景,以及最终抵达的高度,必将远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