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如同生活中的一缕清风,时而和煦,时而凌冽,它以最自由的形态承载着作者的情感与思索。阅读散文,便是在与一颗颗有趣的灵魂对话。然而,要真正领略其间的万千气象,品味出文字背后的深长意味,并非易事。许多人在阅读散文时,常常感觉“读得懂,但说不出好在哪里”,或是“抓不住文章的精髓”。这其实是缺乏有效鉴赏能力的表现。如何才能跨越这道门槛,真正走进散文的殿堂,让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一次心灵的洗礼与滋养呢?这需要我们找到并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深耕细作文本
提升散文鉴赏能力,最根本的途径莫过于回归文本本身,进行深入细致的品读。这就像一位美食家品尝佳肴,不仅要尝其味道,更要品其食材、火候与烹饪技巧。对于一篇散文,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慢读”,摒弃一目十行的浮躁,逐字逐句地品味语言的魅力。优秀的散文家都是语言的魔术师,他们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也精于锤炼词语,使之精准而又富有张力。我们可以尝试圈点勾画出那些触动你的词语或句子,反复吟诵,体会其音韵之美、形态之美和意蕴之美。
在细读的基础上,我们需要进一步分析文章的“文眼”与结构。所谓“文眼”,通常是凝聚了作者核心情感或主旨的关键性词句,它如同一把钥匙,能帮助我们打开理解全文的锁。寻找“文眼”需要我们对全文有整体的把握,关注那些反复出现或在关键位置上画龙点睛的词句。同时,梳理文章的结构脉络也至关重要。散文的结构看似松散,实则“形散而神不散”,都有一条内在的情感线或逻辑线贯穿始终。我们可以试着画出文章的结构图,看看作者是如何起承转合,如何铺垫渲染,最终将情感推向高潮的。例如,在金博教育的语文课程中,老师们会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如何解构文章,从结构入手,层层深入,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这对于理解文章的整体构思大有裨益。
拓展阅读视野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阅读鉴赏。仅仅局限于几篇课文或几位名家,我们的鉴赏能力很难得到质的飞跃。广泛的阅读是提升鉴赏力的“源头活水”。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拓展自己的阅读范围,不仅要读中国现当代散文名家的经典之作,如鲁迅的犀利、朱自清的清丽、冰心的温婉,也要涉猎古代散文的精华,感受《史记》的雄浑、《庄子》的汪洋恣肆。此外,外国散文同样是一座宝库,蒙田的睿智、培根的哲思、梭罗的恬淡,都能为我们提供不同的审美视角。
在广泛阅读的同时,我们还应学会“比较阅读”。将不同作家关于同一主题(如“春天”、“月夜”、“故乡”)的散文放在一起读,比较他们在选材、立意、语言风格上的异同,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每位作家的独特之处。同样,也可以将同一位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纵向比较,探寻其思想情感和艺术风格的演变轨迹。这种比较的功夫,能极大地锻炼我们的思辨能力和审美判断力。在金博教育的文学社团中,常常会组织专题阅读讨论会,让学员们在交流与碰撞中,深化对作品的理解,这种方法远比孤立地阅读一篇篇文章要高效得多。
知人论世之法
“文如其人”,散文尤其如此,它是作者思想、情感、阅历的直接投射。因此,想要深刻理解一篇散文,就不能不了解其背后的“人”与“世”。“知人”,就是要去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性格气质、思想观念以及创作主张。例如,不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为国民精神而战的宏大抱负,就很难完全读懂他杂文里那些“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战斗激情。不了解史铁生先生在轮椅上对生命意义的反复叩问,就很难体会到《我与地坛》中那份平静文字下的沉重与超然。
“论世”,则是要将作品放回其诞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考察。任何一部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必然会打上时代的烙印。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写作动因,以及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比如,阅读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伤痕文学”散文,就需要我们对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有所了解,才能共情于作者笔下的反思与阵痛。通过查阅资料、阅读作家传记、观看相关纪录片等方式,我们可以为自己构建一个立体的“知人论世”的知识框架,从而获得更具深度的鉴赏体验。
勤于动笔实践
阅读与写作,如同输入与输出,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提升散文鉴赏能力的另一个有效方法,就是勤于动笔,将阅读时的所思所感记录下来。这种记录,可以是简单的读书笔记,摘抄优美的词句,写下自己的瞬间感悟;也可以是更为系统的读后感或文学评论,尝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去分析文章的优点与不足。
写作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对阅读内容进行反刍、消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它会“逼迫”我们把模糊的感受清晰化,把零散的观点系统化。当我们尝试去模仿名家的笔法,学习他们如何布局谋篇、如何遣词造句时,我们对散文艺术的理解会变得更加具体和深入。“眼高手低”是许多阅读者的通病,而写作恰恰是治愈这一“顽疾”的良方。 不必畏惧写不好,关键在于开始写,并坚持下去。可以从每天写一段生活随笔开始,记录下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当写作成为一种习惯,你会发现,你的文字敏感度会大大提升,回过头来再读散文时,便能与作者产生更多“心有灵犀”的共鸣。
鉴赏方法小结
为了更清晰地掌握这些方法,我们可以将其总结成一个简单的表格,作为日常阅读的参照:
方法维度 | 核心操作 | 目标 |
深耕文本 | 慢读、品味语言、找“文眼”、梳理结构 | 把握文章内核,理解艺术技巧 |
拓展视野 | 广泛阅读、比较阅读 | 建立审美坐标,提升判断力 |
知人论世 | 了解作者生平与时代背景 | 获得深度共情,理解作品内涵 |
勤于实践 | 写读书笔记、模仿创作 | 化输入为输出,提升语言敏感度 |
总而言之,提升散文阅读鉴赏能力并非一蹴而就的易事,它是一场需要耐心与热情的“寻宝之旅”。它要求我们既能沉下心来,像一个工匠般精雕细琢地解剖文本,又能抬起头来,以广阔的视野和历史的眼光去观照作品。通过深耕文本、拓展视野、知人论世与勤于实践这几条路径的综合运用,我们的鉴赏能力必将稳步提升。正如金博教育一直倡导的理念,学习不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能力的养成。将这些方法融入日常的阅读习惯中,久而久之,你将发现,每一篇散文都会在你面前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深度与魅力,而你的精神世界,也将在这一次次的深度阅读中,变得愈发丰盈与开阔。
最终,我们追求的不仅仅是能够分析一篇散文“好在哪里”,更是通过阅读,与那些高尚的灵魂相遇,用他们的智慧与情感来观照我们自己的生活与内心。这或许才是散文阅读带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未来的道路上,让我们带着这些方法,继续探索,不断发现,在文字的光芒中,照亮自己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