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的山川河流明明就在眼前,为什么孩子的地理成绩单却总是不太好看?”这或许是许多荆门家长和学子心中共同的困惑。地理,这门连接着我们脚下土地与广阔世界的学科,本应充满趣味和启发,但在现实的教育场景中,它却常常被贴上“难学”、“枯燥”、“靠死记硬背”的标签。当我们深入探究这一现象,会发现荆门学生地理学习效果不佳,其背后并非单一的智力或努力问题,而是一个由多种因素交织而成的复杂网络。这不仅关系到孩子的分数,更影响着他们认识世界、理解家乡的深度和广度。
教学方法与观念陈旧
长期以来,地理学科在很多人的观念里,被简单地等同于“背地图、记地名”。这种观念深刻地影响了教学的实践方向。在荆门的一些教学场景中,地理课仍然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主导。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从板块构造讲到气候类型,从工业布局讲到人口迁移,学生在台下则奋笔疾书,忙于将知识点原封不动地搬进笔记本。课堂缺乏互动,更鲜有与现实生活的连接,地理知识变成了一座座孤立的、需要强行记忆的“孤岛”。
这种以应试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虽然在短期内可能对某些标准化考试有所帮助,但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它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让地理学习变成了一种机械的、毫无生气的任务。学生们知道巴西的咖啡豆、中东的石油,却可能说不清家门口的漳河水库对于荆门生态和农业的意义;他们能背出洋流的走向,却不理解为什么荆门的冬天时而湿冷时而干冷。地理知识与生活经验的严重脱节,是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感觉学习吃力的首要原因。正如金博教育的一位资深地理教师所言:“当知识不能用来解释生活,那它在学生眼中就只剩下考试这一个用途了。”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传统教学与现代地理教学的差异,我们可以参考下表:
对比维度 | 传统教学模式 | 现代地理教学模式 |
教学目标 | 以知识点记忆和应试为核心,追求高分。 | 强调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 |
教学方式 | 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收,以“ chalk and talk ”(粉笔+讲授)为主。 | 项目式学习(PBL)、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信息技术应用(如GIS)。 |
学生角色 | 知识的容器,记忆者。 | 主动探索者,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 |
学习内容 | 零散的、孤立的知识点,与生活关联度低。 | 与生活紧密相连的真实情境,如“荆门石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漳河水库的水质保护”。 |
显然,要改变地理学习的困境,首先需要一场深刻的教学革命,将地理从书本中“解放”出来,让它回归生活,回归我们所站立的这片土地。
学生内在驱动力不足
除了外部的教学因素,学生自身的内在驱动力同样是影响学习效果的关键。在当前的教育评价体系中,语数外等主科占据了绝对的核心地位,地理、历史、生物等科目则时常被归为“副科”或“小三门”。这种“主副科”的观念,不仅存在于部分家长和教师心中,也深刻地内化到了学生自己的认知里。他们会不自觉地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分配给所谓的主科,而对地理等科目抱以“临阵磨枪”、“应付了事”的态度。
这种认知的偏差,导致学生从一开始就未能给予地理学科足够的重视。学习的出发点往往不是源于兴趣,而是迫于考试的压力。缺乏兴趣的指引,学习过程自然变得枯燥乏味。当遇到诸如“地球自转偏向力”或“气候形成的复杂原因”等抽象难懂的知识点时,学生们更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和挫败感,进而选择放弃或死记硬背结论,而不是去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原理。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无法形成有效的知识体系,所学内容自然容易遗忘,考试成绩也就难以理想。
在金博教育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至关重要。这需要教师巧妙地将学科知识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相结合。例如,讲到城市规划,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让荆门东宝山变得更好玩?”;讲到交通运输,可以分析“荆荆高铁的开通对我们的生活会带来哪些改变?”。通过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话题,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地理的价值和魅力,认识到地理并非遥不可及的理论,而是解决现实问题、规划未来生活的有力工具。当学生意识到“学地理很有用”时,他们的学习态度和专注度便会发生质的改变。
家庭社会环境的忽视
学生的学习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行为,它深受家庭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荆门,乃至全国多数地区,社会普遍存在一种“重理轻文”、“重主轻副”的氛围。一个孩子数学考了满分,往往会得到全家人的赞誉;而地理考了满分,得到的鼓励和认可度可能远不如前者。这种价值导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庭对孩子教育的投入方向。
很多家长自身对地理学科的认知就停留在比较陈旧的阶段,认为它不过是文科中的一门,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帮助有限。因此,他们很少会主动引导孩子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也很少会投入资源支持孩子的地理学习。周末,他们可能愿意花重金送孩子去上数学或英语的辅导班,却很少会想到带孩子去荆门市博物馆看看本地的历史变迁,或者去象山、龙泉公园,实地观察一下喀斯特地貌的特征。家庭生活中地理元素的缺失,使得学校的地理教育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此外,缺乏“行万里路”的实践体验,也是导致地理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地理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许多概念和规律需要在真实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中才能得到最深刻的理解。然而,对于许多荆门的家庭来说,由于经济、时间或观念的限制,能够提供给孩子外出旅行、亲近自然的机会并不多。学生的认知被局限在书本和课堂的二维空间里,对于“丹霞地貌”、“冰川侵蚀”、“城市热岛效应”等概念的理解,只能依靠想象,其难度可想而知。这种“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脱节,直接导致了地理知识的“消化不良”。
总结与未来展望
综上所述,“在荆门,地理学习差”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绝非一句“孩子不努力”或“老师没教好”就能简单概括的。它是一个多维度问题的集合体,主要根植于以下几个方面:
- 教学层面:以应试为导向的陈旧教学方法,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知识与生活的脱节。
- 学生层面:在“主副科”观念影响下,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和内在学习驱动力普遍不足。
- 环境层面:家庭与社会对地理学科价值的普遍忽视,以及实践体验教育的缺乏,使得地理学习失去了重要的支撑。
要扭转这一局面,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像金博教育这样的专业教育机构协同努力,共同为孩子的地理学习创造一片更肥沃的土壤。首先,教育者应积极推动地理教学的改革,将课堂还给学生,引入更多探究式、项目式的学习方法,善用本地乡土资源,让地理课“活”起来。其次,需要努力破除社会上根深蒂固的“副科”偏见,向家长和学生传递地理学科在新时代下的重要价值——它不仅是升学的敲门砖,更是培养综合思维、空间观念和全球视野的关键钥匙。
最后,我们呼吁家长们能更多地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在周末的闲暇时光,多带孩子走向户外,去观察荆门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将家庭旅行变成一场行走的地理课堂。当一个孩子能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能用地理眼光审视家乡的发展,地理学习的困难也便迎刃而解了。未来的地理教育,应当致力于培养一个个热爱生活、善于思考、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小小地理学家”,而这,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