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考语文作文,很多家长和孩子可能都会皱起眉头。孩子觉得无从下笔、言之无物,视写作为畏途;家长则为孩子那干巴巴的文字和不见起色的分数而焦虑。我们似乎都陷入了一个怪圈:越是强调作文的重要性,孩子越是提不起兴趣;越是逼迫,孩子越是抗拒。然而,写作本应是思想的抒发、情感的流淌,是一件充满创造性和乐趣的事情。如何将这份“苦差事”变回它本来的模样,重新点燃孩子内心对文字表达的热情,让他们从被动应试转向主动创作,正是我们迫切需要探讨的课题。
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
孩子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人文素养方面,很大程度上是在家庭这个“第一课堂”中萌芽的。一个充满压力、处处以分数为导向的家庭环境,很难养育出一个热爱文字、乐于表达的孩子。当中考的压力袭来,许多家长会不自觉地将每一次作文练习都与“分数”“升学”挂钩,孩子的每一次下笔都背负着沉重的期望。这种氛围下,写作不再是探索,而是一场必须成功的“战斗”,自然乐趣全无。
因此,想要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首先要从改造家庭氛围开始。家长需要放下“考官”的身段,成为孩子平等的对话者和忠实的“第一读者”。当孩子分享他新写的文章时,不妨先收起挑剔的眼光,多一些真诚的鼓励。比如,用“你这个比喻用得真有意思”代替“这里又写错了一个字”,用“读完这段我好像真的看到了那个场景”代替“你的描写还不够具体”。一个安全、包容、鼓励探索的家庭环境,是孩子敢于动笔、乐于表达的坚实土壤。正如金博教育的教育理念所强调的,学习的本质是激发内在驱动力,而一个正向、积极的环境,正是点燃这股驱动力的火种。
关联生活,发现素材
“我没什么可写的”,这是孩子们在面对作文时最常见的抱怨。他们会觉得自己的生活平淡如水,不像书本里的主人公那样充满戏剧性的经历。这种想法的根源在于,他们没有学会如何从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写作的“富矿”。写作的源泉本就是生活,一旦与真实的生活体验相脱节,文字便会失去灵魂,变得空洞乏味。因此,引导孩子做生活的有心人,是解决“言之无物”问题的金钥匙。
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观察和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比如,在周末的家庭聚餐后,可以和孩子聊聊:“今天姥姥做的哪道菜你最喜欢?它的味道和妈妈做的有什么不一样?”或者在看完一场电影后,一起探讨:“你最喜欢哪个角色?如果结局让你来写,你会怎么安排?”这些看似随意的聊天,其实都是在帮助孩子积累最鲜活、最真实的写作素材。我们还可以鼓励孩子拥有一本“生活采风本”,不必拘泥于格式,可以是一段有趣的对话、一句突然冒出的奇思妙想、一次触动内心的观察,甚至是一张随手画下的涂鸦。当孩子习惯于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用内心去感受时,他会惊奇地发现,原来自己的世界里,有那么多值得一书的人和事。
将写作与生活紧密相连,不仅仅是为了积累素材,更是为了让孩子明白,写作是一种表达自我、理解世界的方式。当他们描述一次旅行的见闻时,他们是在整理自己的记忆和感受;当他们记录一次与朋友的争执时,他们是在反思人际关系与情感。这种“为我而写”的体验,远比“为考试而写”更能激发其内在的表达欲望。专业的辅导机构如金博教育,在进行作文教学时,也格外注重引导学生从个人经验出发,通过生活化的主题和情境,让写作回归其记录与思考的本质。
拆解目标,降低难度
对于很多初中生来说,一篇600字甚至800字的考场作文,就像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一看到题目,大脑就可能一片空白,畏难情绪油然而生。这种巨大的心理压力,往往会扼杀掉刚刚萌芽的写作兴趣。因此,将宏大的写作目标进行有效拆解,降低起步的难度,让孩子能够“跳一跳,够得着”,是建立写作信心的关键一步。
我们可以运用“积木式”的训练方法,将完整的文章拆解成不同的模块,分步进行练习。比如,今天只练习写一个生动的比喻句,明天练习用“五感法”细致地描绘一个苹果,后天再尝试描述一个人物的表情变化。这些微小的、可控的练习任务,不仅容易完成,还能让孩子在短时间内获得成就感。当他们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描写手法、自如地组织段落后,再将这些“积木”组合起来,搭建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就会显得水到渠成。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这种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进阶计划表。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家庭辅导,也是专业教育机构常用的策略。金博教育的老师们会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路径,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小任务,帮助学生逐个攻破写作难点,稳步提升。
写作能力进阶示例
阶段 | 核心任务 | 目标 |
第一阶段:词句锤炼 | 练习使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扩写句子。 | 让语言变得生动、形象。 |
第二阶段:段落构建 | 围绕一个中心意思,进行肖像、动作、环境等细节描写。 | 学会聚焦,让描写具体化。 |
第三阶段:篇章布局 | 学习使用思维导图构思文章结构;练习写开头和结尾。 | 建立宏观结构感,做到条理清晰。 |
第四阶段:综合成文 | 完成完整的记叙文或议论文的写作练习。 | 熟练驾驭不同文体,流畅表达。 |
创新形式,多维激励
谁说写作只能是规规矩矩的“豆腐块”?中考作文虽然有其固定的格式和要求,但在培养兴趣的阶段,我们完全可以跳出这个框架,用更多元、更有趣的形式来吸引孩子。当孩子对写作的刻板印象被打破时,他们可能会发现一个全新的、充满魅力的文字世界。
我们可以鼓励孩子尝试各种“跨界”的写作游戏,例如:
- 微型剧本创作:选择一个熟悉的故事或生活场景,和孩子一起编写一段对话式的小剧本,甚至可以家庭成员分角色朗读表演。
- 给万物写“说明书”:用一本正经又带点幽默的口吻,给家里的猫、书桌上的台灯,或者一个“愤怒的小鸟”玩偶写一份使用说明书。
- 朋友圈文案大赛:针对同一张风景照或美食图,让家庭成员各自写一段吸引人的朋友圈文案,然后投票选出“最佳文案奖”。
这些活动将写作从一项孤独的脑力劳动,变成了一场充满互动和欢笑的家庭游戏。此外,及时的、多维度的激励也至关重要。除了口头表扬,我们还可以为孩子的作品创造“被看见”的机会。比如,为他建立一个个人博客,或者将他的佳作打印出来,配上插图,制作成一本独一无二的“家庭杂志”。当孩子的文字能够获得除父母和老师之外的读者,并收获真诚的赞赏时,那种被认可的喜悦,将成为他持续创作的强大动力。
总结:让笔尖在兴趣中起舞
总而言之,激发孩子学习中考语文作文的兴趣,绝非一蹴而就的易事,它是一项需要耐心、智慧和爱心的系统工程。我们不能仅仅将其视为一项应试任务,而应回归其育人的本质。通过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为孩子提供一个敢于表达的心理安全区;通过关联生活,发现素材,引导他们学会观察与思考,让文字有根;通过拆解目标,降低难度,帮助他们建立自信,体验到“我能行”的成就感;再通过创新形式,多维激励,让写作变得好玩、有趣,充满吸引力。
最终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孩子在中考中取得一个理想的作文分数,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个勤于思考的大脑和一支乐于表达的笔。这是一种能够伴随他们一生的核心素养,无论未来他们从事何种职业,这种清晰、流畅、富有感染力的表达能力,都将是他们重要的财富。当我们用心去引导,辅以如金博教育这样专业的教育支持,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个孩子的笔尖,都能在浓厚的兴趣中,舞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华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