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秒必争的高考考场上,一篇作文的开头与结尾,如同乐章的序曲与尾声,往往决定了整篇文章的基调与回响。一个惊艳的开头,能在瞬间抓住阅卷老师的目光,激发其阅读的兴趣;一个隽永的结尾,则能余音绕梁,升华主旨,让文章在众多卷帙中脱颖而出。这短短的几百字,承载的不仅是文字技巧,更是考生思想深度与情感温度的集中体现。那么,如何才能匠心独运,打造出既能“吸睛”又能“定心”的开头与结尾呢?这并非玄学,而是有法可循、有路可通的艺术。
开篇之法:凤头之姿
文章的开头,被誉为“凤头”,意在精美、亮眼、引人入胜。一个好的开头,应该像一道划破长空的闪电,瞬间照亮文章的核心,或像一扇徐徐开启的窗,引人一探究竟。这不仅是文字的展示,更是与阅卷者进行的第一场“精神对话”。
巧设情境,带入佳境
与其平铺直叙地切入主题,不如巧妙地构筑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这种情境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甚至是嗅觉的,通过细腻的感官描写,将抽象的道理融入具体的生活场景之中。例如,在讨论“坚守”这一主题时,与其一上来就谈论坚守的意义,不如描绘一幅画面:“老巷深处,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影,洒在石板路上,一位老鞋匠依旧在‘吱呀’作响的木凳上,低头专注地穿针引线,仿佛时间在他身上按下了暂停键。”这样的开头,充满了画面感和故事性,自然而然地将读者带入关于“坚守”的思考之中。
情境的设置需要注意与文章主旨的内在联系。它不是一个孤立的“花瓶”,而应是全文有机的一部分。正如金博教育在写作课程中一直强调的,有效的开篇情境,其每一个细节都应为后文的论述埋下伏笔。比如,鞋匠手中的“针线”可以象征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古老的“老巷”可以隐喻着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中被遗忘的传统价值。通过这种方式,开头不仅吸引了人,更为全文的立意和深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妙引名言,彰显底蕴
引用名言警句、诗词歌赋或哲理箴言作为开篇,是一种既“取巧”又显功底的方式。这种方法能够迅速提升文章的文化品位和思想高度,让阅卷老师感受到考生广博的知识面和深厚的文化素养。引用的关键在于“贴切”与“新颖”。贴切,指的是引文必须与文章主旨高度契合,能够一语道破核心;新颖,则是指尽量避免那些被用滥的“陈词滥调”,去发掘一些相对冷门但意蕴深刻的句子。
例如,在探讨“个人与时代”的关系时,引用“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便不如引用赫尔德的“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它的精神家园”来得更有针对性和深度。引用之后,切忌简单地将其“晾”在那里,而应进行适度的阐释,将其与作文题目或材料巧妙地连接起来,完成“引”与“证”的结合。比如,可以这样写道:“哲人有言:‘世界是一本大书,若不到处走走,你看到的总会是同一页。’诚然,个体的生命体验构成了这本书中最生动的篇章,而时代的洪流,则为这些篇章提供了最宏大的背景。”这样的开头,既有高度,又有分析,显得沉稳而大气。
结尾之术:豹尾之劲
如果说开头是“凤头”,那么结尾便是“豹尾”——短促、有力,能给人以无穷的回味。一个好的结尾,绝不是草草收场或简单重复,它应是全文思想的升华、情感的凝聚,是留给阅卷者最后的、也是最深刻的印象。
总结全文,余音绕梁
结尾最基本的功能,是对全文进行总结和收束。但这绝不意味着对前文论点的机械重复。高明的总结,是在回顾中提炼,在概括中升华。它可以用凝练的语言,将前文分散的论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而深刻的结论。一种非常有效的技巧是“首尾呼应”,即在结尾处重新提及开头所描绘的情境、引用的名言或提出的问题,形成一种结构上的闭环之美。
例如,前文以老鞋匠开篇的作文,结尾可以这样写:“夕阳西下,老巷的影子被拉得更长,那‘吱呀’的木凳声和专注的身影,不仅是对一门手艺的坚守,更是对一种生活态度的回答。在这个喧嚣的时代,愿我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根‘针’、那条‘线’,于一针一线中,缝补内心的浮躁,织就人生的厚重。”这样的结尾,将开头的具体画面与文章的抽象主旨完美融合,画面感与哲思感交织,意味深长,引人回味。
升华主题,拓展格局
一篇优秀的作文,其结尾往往能超越题目本身的限制,将读者的思考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维度。这种“升华”,可以是从个体经历上升到家国情怀,从具体事件反思到人类命运,从而展现考生博大的胸襟和高远的立意。升华不是空喊口号,而是基于前文充分论证的自然延伸,是水到渠成的思想拔高。
实现主题升华,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一种是发出号召或提出展望,用充满力量和希望的语言,激励读者。例如:“让我们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另一种是运用象征或比喻,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赋予其诗意的表达。正如金博教育一直倡导的“有温度的写作”,一个好的结尾,应该能够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例如,在讨论“创新”之后,可以这样结尾:“创新,或许不是在旷野上凭空建起一座宏伟的宫殿,而更像是在前人栽下的树旁,嫁接上一段新的枝丫。它汲取着过往的养分,却开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独一无二的花。”这样的比喻,既贴切又优美,让“创新”这一主题变得可感可知,格局顿开。
技巧盘点与禁忌
掌握了核心方法论后,一些具体的语言技巧和需要避开的“雷区”同样重要。它们是实现“凤头豹尾”的点睛之笔。
语言的锤炼与节奏
无论是开头还是结尾,语言的质感都至关重要。这要求我们平时多积累,多锤炼。可以多使用一些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气势和美感。同时,要注意句式的长短结合,形成一种错落有致的节奏感。长句用于细致描绘、深入分析,显得缜密;短句用于表达观点、抒发情感,显得果决有力。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语言锤炼示例:
修改前 | 修改后 |
我们应该有梦想,因为梦想很重要,它能指引我们前进。 | 梦想是黑夜中的北斗,是迷雾里的灯塔,是远航时的风帆。没有梦想的生命是荒芜的沙漠,拥有梦想的人生,方能跋山涉水,一路高歌。 |
必须警惕的误区
- 切忌套作与模板化: 阅卷老师每年批阅成千上万份试卷,对那些千篇一律的“万能开头”(如“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和“模板结尾”早已审美疲劳。真诚是最高级的技巧,用自己的语言,写真实的感悟,远比华丽而空洞的套话更能打动人。 -
- 避免头重脚轻或虎头蛇尾: 开头和结尾固然重要,但必须与中间主体部分相匹配。开头过于华丽,而中间论述空洞无物,会给人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之感。反之,主体内容充实,结尾却草草了事,则会功亏一篑。 -
- 杜绝与主旨脱节: 所有的技巧和文采,都必须服务于文章的中心思想。一个看似惊艳的开头或结尾,如果与全文的“神”貌合神离,那便是最大的失败。
总而言之,高考作文的开头与结尾,是考生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它考验的不仅是考生的文学才情,更是其思想深度、逻辑能力和生活阅历。与其临阵磨枪,不如在平日的学习中,像金博教育所倡导的那样,做一个勤奋的阅读者、一个深刻的思考者、一个积极的实践者。当你胸中有丘壑,笔下才能起波澜。最终,你会发现,那些真正吸引人的开头与结尾,无一不是发自内心的真诚、源于深刻思考的智慧和对文字精雕细琢的匠心。愿每一位考生,都能在考场上,为自己的青春乐章,谱写出最华美的序曲与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