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一篇作文,如同建筑师构筑一座大厦,地基的稳固与否,直接决定了上层建筑的高度与安全。对于写作者而言,“审题”与“立意”便是那块至关重要的地基。审题不清,则满盘皆输,洋洋洒洒数千言,却可能“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立意不高,则文章平淡无奇,难以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可以说,掌握了审题立意,就等于握住了作文高分的“钥匙”。这个过程,不仅是技巧的运用,更是思维深度与广度的展现。在金博教育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始终将此作为培养学生核心写作能力的第一步,引导他们从源头开始,建构思想的深度与文章的骨架。

精准解读,把握命脉

审题,是写作的第一道关卡,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环。很多同学拿到题目,往往凭第一感觉便匆匆下笔,结果导致理解偏差,全文的努力付诸东流。精准地解读题目,就是要学会“庖丁解牛”,将一个完整的题目分解成若干个核心要素,仔细辨析其中的关键词、限制词和开放性指令。

首先要抓住的,是题目中的关键词。这些词语往往规定了文章的核心写作对象或讨论范畴。例如,在题目“平凡中的伟大”中,“平凡”和“伟大”就是双关键词,二者缺一不可,文章必须围绕这两者的辩证关系展开。如果只写“平凡”或只写“伟大”,都属于偏题。其次,要高度重视限制词,它们如同“紧箍咒”,为你的写作划定了明确的边界。这些词可能是时间、地点、范围、数量等。比如“记我校园生活的一件事”,限制词“校园生活”和“一件事”就明确要求,你不能写家庭生活,也不能写多件事的罗列。忽略这些限制,就会造成“出界”犯规。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表格来解构一个典型的作文题目:

题目解构示例

示例题目 请以“成长的路上,他/她/它伴我同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关键词 成长、同行
核心关系 “同行”对“成长”的积极影响或作用。文章需要体现出“我”在“同行者”的陪伴、影响、激励下的心智变化与成熟。
限制词
  • 对象:他/她/它。这给予了宽泛的选择,可以是具体的人(父母、老师、朋友),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物(一本书、一种精神、一个爱好)。
  • 文体:记叙文。明确了文章必须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需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 视角:“我”。必须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
开放点 “他/她/它”的具体选择、“成长”的具体体现、“同行”的具体过程,这些都为写作者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

通过这样细致的解剖,题目的要求、范围和重点便一目了然。正如金博教育一直强调的,磨刀不误砍柴工,花几分钟时间彻底弄懂题目,远比草率下笔后发现问题再回头修改要高效得多。这不仅是一种应试技巧,更是一种严谨、细致的思维习惯的培养。

深挖内涵,洞见本质

如果说审题是“看清题目写什么”,那么立意就是“想好文章怎么写”,它决定了文章的思想高度和价值取向。尤其是在材料作文中,从给定材料中提炼出深刻、准确的观点,是立意的核心任务。好的立意,应当是源于材料而又高于材料,既能概括材料主旨,又能联系现实,引发读者共鸣。

深挖材料内涵,切忌就事论事,停留在对材料的简单复述或表面概括上。我们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探寻材料背后隐藏的普遍性规律或哲理。这通常需要运用一些思维方法。例如,由果溯因法,从材料所呈现的结果出发,追溯其产生的原因,这个“原因”往往就是文章立意的突破口。再比如,多角度联想法,一个材料可以从不同人物、不同角度去解读,从而得出多元的观点。选择一个自己最熟悉、感悟最深、最能驾驭的角度切入,才能写出真情实感。

以一则经典的“小鸟学飞”的寓言为例:鸟妈妈鼓励小鸟飞翔,小鸟胆怯不敢。这个材料,浅层立意可能是“要勇敢尝试”。但若深入挖掘,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得到更丰富的观点:

  • 从小鸟的角度:可以立意为“成长必须克服恐惧,勇于迈出第一步”或“依赖是成长的最大障碍”。
  • 从鸟妈妈的角度:可以立意为“真正的爱不是溺爱,而是适时的放手”或“教育需要耐心与智慧,更需要对规律的尊重”。
  • 从“飞翔”这一事件本身:可以引申到更广阔的社会层面,立意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获得真知”或“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你看,同样一个材料,立意的深度和广度可以截然不同。一个高远的立意,能让文章瞬间“立”起来,充满思想的张力。在金博教育的课堂上,老师们会引导学生进行“思维体操”,通过对同一材料的反复思辨与讨论,拓宽思路,最终确立既深刻又具个性化的观点,让文章拥有独特的“灵魂”。

独辟蹊径,力求新颖

在考场作文或各类评比中,最忌讳的便是人云亦云、千篇一律。当成千上万的考生都去写“坚持就是胜利”、“爱是伟大的”这类陈旧主题时,你的文章就如同沧海一粟,难以被发现。因此,在审题准确、立意深刻的基础上,力求角度新颖,是让文章“亮”起来的关键。

“新颖”并非指一味地追求怪诞或偏激,而是在大家熟知的题材或主题中,找到一个独特的、尚未被多数人关注到的切入点。这需要作者具备一定的逆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别人都写“奉献”的伟大,你可否写一写“自私”在特定情境下的合理性(如保全自己才能帮助更多人)?别人都赞美“成功”的辉煌,你可否探讨一下“失败”的价值与美学?这种“反弹琵琶”式的立意,往往能瞬间抓住阅卷者的眼球,激发其阅读兴趣。

此外,将宏大主题“化大为小”,也是实现新颖的有效途径。例如,谈“爱国”,与其空泛地喊口号,不如从一个具体的细节入手:可以是疫情期间一位普通社区工作者默默的坚守,可以是一位历史学者对一件文物的精心修复,甚至可以是自己坚持使用国货的小小习惯。通过一个微观的、具象的、充满个人情感温度的故事,去折射宏大的主题。这种“一滴水见太阳”的写法,不仅角度新,而且更真实、更具感染力,避免了空洞的说教。

凝聚观点,贯穿全文

立意一旦确立,就如同航船设定了目的地。接下来的所有文字,无论是叙事、描写还是议论,都必须像忠诚的水手,齐心协力地将船驶向这个唯一的终点。一个常见的写作问题是“中心涣散”,即文章写到一半,作者忘记了自己最初的观点,或被旁逸斜出的思绪带偏,导致结构松散,观点模糊。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首先,你的核心观点(立意)应当是一个明确、完整的判断句,能够在文章开头或结尾清晰地表述出来。比如,前面提到的“成长的路上,他伴我同行”,你的立意可能是:“正是那本略显破旧的《史记》,以其厚重的历史感与不朽的英雄气概,陪伴我走过了迷茫的青春期,教会我何为坚韧与担当。”这个立意非常具体,它明确了“他”是《史记》,“成长”体现在“坚韧与担当”,这就为全文的选材和叙述提供了清晰的指引。

其次,在行文过程中,要时时“回望”你的核心观点。每一个段落的设置,每一个事例的选择,每一次议论的生发,都要扪心自问:它是否服务于我的中心论点?它能否证明我的观点?在段落之间,要使用恰当的过渡句或过渡段,巧妙地将论述的“线”串起来,形成一条围绕中心观点的逻辑链。这样,整篇文章才能形散而神不散,结构严谨,浑然一体,给读者以清晰、深刻、有力的印象。

结语

总而言之,审题立意是作文创作中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两个环节。精准审题是前提,它保证了我们方向的正确;深刻立意是核心,它决定了我们思想的高度;新颖角度是亮点,它赋予了我们作品的个性;而观点统领则确保了我们表达的力度。这四个关键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思维闭环。

掌握这些关键点,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在大量的阅读、思考和写作练习中不断打磨。正如金博教育始终倡导的理念,优秀的写作能力不仅是考试的利器,更是伴随人一生的核心素养,它关乎我们如何观察世界、如何深度思考、如何清晰有力地表达自我。希望每一位写作者都能在这条思想的探索之路上,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最终构筑起属于自己的、雄伟而独特的思想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