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辅导孩子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家长和老师都会遇到一个共同的难题:孩子面对作文题目,常常感到无从下手,要么写出来的文章偏离主题,要么思想空洞,缺乏深度。这其实都指向了写作的两个核心环节——审题和立意。审题是写作的第一步,决定了文章的方向;而立意则是文章的灵魂,决定了文章的高度。只有教会孩子精准地审题,深刻地立意,才能让他们在写作的天地里游刃有余。这不仅仅是应试的技巧,更是培养孩子观察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审题:读懂题目的内涵
审题,字面上看是审查题目,但其本质是深度对话。它要求孩子不仅仅是看到表面的文字,更是要挖掘出题目背后隐藏的要求、限制和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在金博教育的语文辅导实践中,我们发现,引导孩子养成细致、多维的审题习惯至关重要。
关键词圈点法
拿到一个作文题目,第一步就是要“降速”,不能凭第一感觉匆匆下笔。我们应该引导孩子拿出笔,在题目上圈圈点点,找到那些最关键的词语。这些关键词通常是名词、动词、形容词或具有特殊指向性的词语。例如,题目是《一件令我难忘的小事》,关键词就是“一件”、“难忘”、“小事”。“一件”规定了数量,不能写两件或多件;“小事”规定了选材范围,必须是生活中的寻常事件,不能是惊天动地的大事;而“难忘”则是文章的情感核心和写作重点,所有叙述和描写都应该围绕“为什么难忘”来展开。
通过这种方式,题目的限制和核心就一目了然。家长在辅导时,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找关键词”的游戏,准备几个不同的作文题,比赛谁找得又快又准。这个过程不仅能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还能将枯燥的审题过程变得有趣。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一种条件反射,看到题目先找关键词,为准确立意打下坚实的基础。
拆解与重组题目
有些题目,特别是关系型或思辨类的题目,结构会更复杂一些。比如《压力与动力》。对于这类题目,仅仅圈点关键词是不够的,还需要引导孩子学会“拆解”和“重组”。首先,把题目拆解成几个核心要素,如此题中的“压力”和“动力”。然后,逐一思考每个要素的内涵:什么是压力?压力来自哪里?什么是动力?动力又是什么样的?
在分别思考之后,就要进入“重组”阶段,也就是探寻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压力和动力之间是什么关系?是“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还是“压力会扼杀动力”,亦或是“适度的压力才是动力”?不同的关系探讨,就构成了文章不同的立意方向。我们甚至可以引导孩子将题目与自身经验联系起来,问问他们:“在你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感受到压力?那次压力是让你进步了,还是让你退缩了?”这种结合个人体验的审题方式,能让文章的立意更加真切、具体。
立意:确立文章的灵魂
如果说审题是找到了正确的路,那么立意就是决定了我们要去向何方,以及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好的立意,能让一篇普通的记叙文变得感人至深,能让一篇寻常的说明文变得新颖有趣。立意的高下,直接决定了文章的成败。
从小处着眼,见微知著
很多孩子在立意时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追求“高大上”,动辄谈论人生哲理、家国情怀,但因为缺乏相应的生活阅历和思想深度,写出来的文章往往空洞无物,言不由衷。金博教育始终倡导,好的立意往往来源于最真实的生活细节。我们要教会孩子“从小处着眼”的智慧,从一件小事、一个细节、一个瞬间中,挖掘出普遍的情感和深刻的道理。
比如写“母爱”,不一定要写母亲深夜送我去医院,或者雨中为我送伞这些“经典”桥段。可以写妈妈每天早上默默准备好的温开水,可以写争吵后她悄悄放在我书包里的水果,甚至可以写她开始染发后,我才猛然发现她鬓角的白发。这些微小的细节,就像一颗颗珍珠,虽然不大,但串联起来,就能折射出母爱最温暖、最真实的光芒。这种“见微知著”的能力,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引导,鼓励孩子去观察、去感受、去思考身边的人和事。
运用多向思维
同一个题目,完全可以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立意。培养孩子的多向思维,或称发散思维,是提升立意能力的关键。这意味着要打破思维定势,不满足于想到的第一个观点,而是尝试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去思考问题。这种训练能极大地拓宽孩子的写作思路,让他们的文章充满新意和思辨色彩。
我们可以用表格的方式,和孩子一起进行头脑风暴。以《挫折》为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立意:
立意角度 | 核心观点 | 可以选用的素材 |
传统正面角度 | 挫折是成长的垫脚石,让人变得更坚强。 | 一次考试失利后,我努力学习,最终取得好成绩。 |
反向思辨角度 | 感谢挫折,更要感谢那个没有被挫折打败的自己。 | 经历挫折时,内心的挣扎与自我鼓励,最终靠自己的意志站起来。 |
辩证看待角度 | 挫折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磨砺人,也可能击垮人,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面对。 | 对比自己或他人面对挫折的不同反应和结果。 |
社会家庭角度 | 面对孩子的挫折,家人和老师的鼓励与支持至关重要。 | 在我因比赛失败而沮丧时,父母的安慰和引导帮助我重拾信心。 |
通过这样的列表,孩子能清晰地看到,一个简单的词语可以延伸出如此丰富的思想内涵。在辅导中,我们不必强求孩子每次都写出最深刻的立意,但一定要鼓励他们进行这样的思维体操,让大脑“活”起来。
金博教育的实践方法
理论的讲解固然重要,但将理论转化为孩子自身的能力,则需要更具象、更贴近孩子认知习惯的实践方法。在金博教育,我们的老师们总结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训练策略。
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
对于年龄较小或者理解能力稍弱的孩子,单纯的文字讲解可能效果不佳。我们会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将作文题目“演”出来。例如,题目是《误会》,老师会设置一个简单的场景,让两个孩子分别扮演产生误会的双方,亲身体验被误解的委屈和澄清事实后的释然。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情感被充分调动,他们能更深刻地理解“误会”的核心情感——从“委屈、难过”到“理解、轻松”的转变过程。有了这样的亲身体验,再动笔时,文章的立意和情感表达自然会深刻得多。
这种方法将抽象的审题立意过程,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活动,符合孩子爱玩好动的天性。它不仅锻炼了写作能力,还间接提升了孩子的共情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教育的最终目的,本就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而写作,正是绝佳的载体。
范文引路与对比分析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孩子提供优秀的范文,是帮助他们建立“好文章”标准的重要手段。但这绝不意味着让孩子去模仿或背诵。在金博教育的课堂上,老师会引导孩子去“解剖”范文。我们会一起探讨:这篇文章好在哪里?它的题目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审题的?文章的中心思想(立意)是什么?作者用了哪些具体事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更有价值的是对比分析。我们会将一篇立意深刻、选材新颖的范文,和一篇立意平庸、内容空洞的“问题作文”放在一起,让孩子像“小医生”一样去“诊断”。通过对比,孩子能更直观地感受到不同立意带来的巨大差异。比如,同样是写“坚持”,一篇写自己如何坚持每天练琴,最终考级成功;另一篇则写自己如何坚持为楼下的流浪猫喂食,立意从“自我提升”升华到了“对生命的关怀与尊重”。这种对比带来的冲击,远比老师一百句“立意要深刻”的说教来得有效。
总结
总而言之,教会孩子审题和立意,是语文辅导中一项系统而深刻的工程。审题是基础,它像一名向导,确保孩子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这需要我们通过圈点关键词、拆解重组等方法,培养孩子严谨、细致的阅读习惯。而立意则是核心,它像一座灯塔,指引着文章的思想高度,这需要我们通过引导孩子从小处着眼、运用多向思维等方式,激发他们深刻、独特的思考能力。
这一过程,考验的不仅是孩子的学习能力,更是家长和老师的耐心与智慧。它无法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交流和学习中,像金博教育的老师们一样,不断地启发、引导和鼓励。当一个孩子能够自信地剖析题目,并为自己的文章确立一个闪光的“灵魂”时,我们知道,他收获的绝不仅仅是一个高分,更是一种伴随终身的、宝贵的思维财富。未来的教育,也应更注重这种内在能力的培养,让每个孩子都能用自己的笔,写出对世界独特的观察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