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英语成绩总是不理想,报个补习班,到底是该猛抓语法,还是该多做阅读呢?”这或许是许多初中生家长心中共同的疑问。看着孩子在语法选择题里苦苦挣扎,又在长篇的阅读理解面前望而却步,家长们的焦虑感油然而生。英语学习,如同盖房子,语法是钢筋框架,阅读是砖瓦墙体。究竟是框架要绝对坚固,还是墙体要优先砌起?这个问题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但它确实指引着我们去探索一条更高效、更适合孩子的英语学习之路。

语法:语言的骨架

在英语学习的初期,很多老师和家长都倾向于强调语法的重要性。这种观点不无道理,语法确实是构建语言大厦的基石。它是一套规则,告诉我们如何将单词正确地组合成有意义的句子。

想象一下,如果没有主谓宾、时态、语态这些“规矩”,我们说出的、写出的英语可能就是一盘散沙,单词的随意堆砌,不仅无法准确表情达意,甚至会引起误解。尤其是在应试环境下,初中英语试卷中有相当一部分题目是直接考察语法知识的,比如单项选择、动词填空、句子改错等。一个语法点没掌握牢固,可能就意味着几分甚至十几分的差距。因此,系统地学习语法,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提高考试成绩、建立学习信心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金博教育的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常常将语法比作学习武功的“心法”。招式(单词)再华丽,没有内功心法(语法)的支撑,也只是花拳绣腿。因此,金博教育的老师会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比如将枯燥的语法规则融入故事、游戏和口诀中,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他们强调,掌握语法的目的,不是为了成为一个“语法家”,而是为了能更自信、更准确地使用语言。有了这个“骨架”,学生在进行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时,才能做到有章可循,言之有物。

阅读:语言的血肉

然而,另一派观点则认为,阅读才是英语学习的核心,尤其是在孩子已经具备一定语法基础之后。如果说语法是骨架,那么阅读就是让这副骨架丰满起来的血肉。语言终究是用来交流和获取信息的工具,而阅读正是实现这一目标最主要、最有效的途径。

长期沉浸在孤立的语法规则中,学生很容易陷入“会做题,不会运用”的怪圈。他们可能对虚拟语气倒背如流,却在真实的文章中认不出它,更不用说在自己的写作中灵活运用了。而大量的阅读,则能让学生在鲜活的语境中感知语言。当一个单词、一个句型反复在不同的故事、文章中出现时,学生对它的理解会远比背诵词典释义和语法条目来得深刻和牢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感”——一种对语言的直觉。语感好了,做题的速度和准确率自然会提升,因为很多时候靠的不是分析,而是一种“我觉得就该这么用”的自信。

更重要的是,阅读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户。通过阅读,学生不仅能极大地扩充词汇量,还能了解到不同国家的文化、历史和社会风情,拓展自己的视野。从长远来看,无论是为了应对未来的中考、高考,还是为了个人能力的终身发展,强大的阅读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核心素养。一个只懂语法不懂阅读的学生,他的英语世界是单薄而枯燥的;而一个热爱阅读的学生,他的英语世界则是立体、丰富而充满活力的。

融合:语法与阅读的共舞

那么,语法和阅读,真的就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吗?当然不是。将两者对立起来,本身就是一个误区。真正高效的英语补习,应当是语法与阅读的和谐共舞,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试想一个场景:学生在金博教育的课堂上刚刚学习了“现在完成时”这个语法点,知道了它的构成是“have/has + 动词过去分词”,也了解了它表示“过去发生的动作对现在造成的影响”。下课后,老师布置了一篇有趣的英文小故事作为阅读材料。在故事中,主人公说:“Oh no, I have lost my key!” 学生读到这里,立刻就能联系到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深刻地体会到“丢了钥匙”这个过去的动作,导致了“现在进不了门”这个结果。通过这种方式,抽象的语法规则在具体的语境中“活”了过来。反之,如果学生不了解现在完成时,他可能就无法准确理解主人公此刻的窘境。

因此,最理想的教学模式,是将语法教学融入到阅读训练中。在阅读前,可以针对文章中即将出现的重点语法现象进行预习和讲解;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分析这些语法结构是如何为文意服务的;在阅读后,则可以围绕这些语法点,进行造句、改写甚至短文写作的练习,从而形成一个“学-用-评-固”的闭环。这种“在用中学,在学中用”的方式,远比单纯地刷语法题或盲目地泛读要有效得多。

策略:如何有效规划补习

明确了语法与阅读融合的重要性后,我们还需要一个科学的规划来指导具体的补习过程。对于不同基础、不同学习阶段的初中生,二者的侧重点应当有所不同。

对于初一或者英语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补习的重心可以适度偏向语法。这个阶段的首要任务是搭建起稳固的语言框架。需要系统地梳理和掌握最核心的语法知识,如八大时态、基本句型、名词性从句等。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阅读,而是应该选择与所学语法点紧密结合的、语言难度较低的简易读物或分级读物,目的是为了巩固和应用语法,同时培养阅读兴趣。

而对于初二、初三,已经具备一定语法基础的学生,补习的重心则应逐步转向阅读。此时,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题材广泛的阅读来扩充词汇、提升语感和逻辑思维能力。在选择阅读材料时,可以遵循“i+1”原则,即选择比自己当前水平略高一点的材料,这样既能保证大部分内容可以看懂,不至于产生挫败感,又能接触到新的语言点和知识,实现“跳一跳,够得着”的进步。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生词和复杂的语法结构,则可以作为“逆向学习”的契机,回归到语法书中去查漏补缺。

下面是一个可供参考的初中生英语学习周计划示例,它体现了语法与阅读结合的理念:

时间 学习内容 目标
周一/周三 语法专项学习(30-45分钟) 系统学习1-2个新语法点,并完成配套练习。
周二/周四 主题阅读(45-60分钟) 阅读一篇与近期所学语法点或生活话题相关的文章,积累词汇和地道表达。
周五 复盘与应用(30分钟) 复习本周语法,并尝试用所学语法和词汇写一段话,描述阅读内容或个人感想。
周末 泛读/兴趣阅读(60分钟以上)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英文绘本、简化版小说或杂志,享受阅读乐趣,培养语感。

当然,每个孩子的情况都是独特的。专业的辅导机构,如金博教育,其价值正在于能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诊断和学习方案,精准地找到学生在语法和阅读上的短板,并动态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一份努力都用在刀刃上。

结论与展望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初中英语补习,更应注重语法还是阅读?”现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并非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一个关于“如何平衡与融合”的策略题。语法是航海的地图和指南针,为我们指明方向、提供规则;而阅读则是真实的航行,让我们在广阔的海洋中乘风破浪,真正学会游泳。

对于初中生而言,放弃任何一方都是不明智的。在学习的初期,我们需要语法这根“拐杖”来帮助我们走得更稳;随着能力的提升,我们则要勇敢地扔掉“拐杖”,在阅读的海洋中自由奔跑。最终的目标,是培养出能够自信、流利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和思考的综合型人才。

未来的英语教育,也必将更加强调这种综合、应用的能力。因此,家长和教育者们不妨放下“语法 vs 阅读”的争论,转而关注如何为孩子创造一个二者能有机结合的学习环境。引导他们既要脚踏实地地掌握规则,又要仰望星空地享受阅读,让英语学习不再是枯燥的苦差,而是一场充满发现与乐趣的精彩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