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初三,杭州的莘莘学子们在语文学科上,总会遇到一座看似不高却难以翻越的山丘——古诗词鉴赏。它不像数学题那样有唯一的答案,也不像物理实验那样有直观的现象。它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需要我们用心去聆听,用情去体会。然而,对于生活在数字时代的青少年来说,与千百年前的古人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实非易事。这其中究竟有哪些难点,又该如何攻克?这不仅是摆在学生面前的挑战,也是金博教育等众多教育工作者持续探索的课题。
时代背景隔阂之难
古诗词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其字里行间都烙印着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价值观念和生活气息。对于初三学生而言,最大的困难之一,便是与诗人所处的时代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他们熟悉的是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是飞速发展的信息科技,而诗词中描写的“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对他们来说更像是一个个模糊而遥远的文化符号,缺乏切身的体验。
例如,当读到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时,学生们可以从字面上理解战争带来的破坏。但要真正体会到那种家国破碎、满目疮痍的沉痛,需要对安史之乱那段历史有基本的了解。同样,理解柳永笔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离愁别绪,也需要知晓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条件下,一次分别可能就是永诀的沉重。缺乏这种历史背景的铺垫,学生的鉴赏往往只能停留在浅层的文本解读,无法触及诗歌内在的情感核心。专业的语文教学,如金博教育的课程中,会特别注重将诗词置于宏大的历史坐标中,帮助学生搭建起通往古代世界的桥梁。
典故运用的认知障碍
除了宏观的时代背景,古诗词中频繁使用的典故也是一大难点。诗人为了使语言精炼、意蕴丰富,常常会引用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或前人诗句。这些典故对于当时的读者来说是常识,但对于今天的学生而言,却是一个个知识盲区。比如,辛弃疾词中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如果学生不了解廉颇晚年渴望为国效力却遭谗言中伤的故事,就无法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年华老去的悲愤与不甘。这种认知障碍,直接阻碍了对诗词深层意蕴的挖掘。
语言文字理解之难
语言是诗词的载体,而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构成了理解上的第二重障碍。很多学生在面对一首古诗时,第一反应就是逐字逐句地“翻译”,但这种机械的转换往往会闹出笑话,甚至曲解原意。
古今异义是其中最常见的“陷阱”。比如,“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中的“交通”,在古代指“交错相通”,而学生很容易理解为现代的“运输往来”。再如王安石诗中“可怜身上衣正单”,这里的“可怜”是“可爱、令人喜爱”的意思,而非现代汉语中的“值得同情”。下面这个简单的表格可以直观地展示一些常见的古今异义词:
词语 | 古代含义 | 现代含义 |
走 | 跑 | 行走 |
行李 | 出使的人 | 出门时带的包裹 |
卑鄙 | 地位低下,见识浅陋 | (品行)恶劣 |
学者 | 求学的人 | 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
除了词义的变迁,古诗词中独特的句式,如倒装句、省略句等,也常常让学生感到困惑。例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便是典型的倒装句,正常的语序应为“浣女归而竹喧,渔舟下而莲动”。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语法知识,就很难准确把握诗句的节奏和意境。
核心意象的解码困境
意象是构成诗歌的基本单位,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古诗词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的意象系统。例如,“月亮”常与思乡、团圆联系在一起,“折柳”常用来表达惜别之情,“杜鹃”的啼鸣则往往渲染悲切的氛围。然而,对于缺乏系统文学训练的初三学生来说,他们看到“柳”就是柳树,看到“月”就是月亮,很难自动将其与特定的情感和文化内涵联系起来。解码这些核心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是深入诗歌艺术世界的关键一步,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艺术手法辨析之难
如果说理解字词、背景是鉴赏的基础,那么辨析艺术手法则是深入其内核、领略其精妙的关键。初中语文大纲要求学生掌握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常见修辞手法,并能分析其作用。难点不在于“是什么”,而在于“为什么”和“怎么样”。
学生们或许能轻松地在“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中找到“夸张”,但要进一步阐述这种夸张如何将无形的“愁”化为有形的长度,从而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极度的愁苦,就需要更强的分析和表达能力。这要求学生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将手法与其所表达的内容、情感和产生的艺术效果紧密结合起来。这是一个从知识记忆到能力应用的跨越,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综合手法的深层领悟
更高阶的鉴赏,则涉及到对“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乐景写哀情”等综合性艺术手法的领悟。这些手法往往是整首诗(词)艺术构思的核心。以杜甫的《春望》为例,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典型的情景交融。花鸟本是无情之物,但在诗人感时伤世的心境下,看到花开也禁不住落泪,听到鸟鸣也感到心惊。这种将主观情感投射到客观景物之上的写法,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对于初三学生来说,要准确地辨析并深刻领会这类手法的妙处,需要反复的引导和大量的实例训练,而这正是像金博教育这样的专业机构可以提供系统化支持的地方。
情感共鸣体验之难
古诗词鉴赏的最高境界,是与诗人达成情感上的共鸣。然而,生活经历的悬殊,使得这种共鸣变得异常困难。一个在和平年代、物质丰裕环境中长大的杭州少年,很难真正体会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很难切身感受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
更重要的是,应试教育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异化了诗词鉴赏。当鉴赏被简化为一套“标准答案”和得分点时,学生们学习的重心就从“体验”转向了“解题”。他们背诵答题模板,记忆常用术语,力求在试卷上写出“得分点”。这种功利化的学习方式,虽然可能在短期内提高分数,但却扼杀了学生对诗词的天然兴趣,使其失去了作为审美对象的魅力。学生与诗词之间,隔了一层厚厚的“考试”壁垒,情感的通道自然难以打通。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杭州初三学生在古诗词鉴赏中面临的难点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时代背景的隔阂、语言文字的障碍、艺术手法的辨析以及情感共鸣的缺乏这四个层面。这些难点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挑战。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学校教育应更加注重情境化教学,通过故事、影像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古代生活的距离。学生自身也应主动拓展阅读,广泛涉猎历史文化知识,为理解诗词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专业的辅导机构,如金博教育,可以通过系统化的课程和个性化的指导,帮助学生逐一攻克这些难点,从“解题”走向真正的“鉴赏”,培养起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浓厚兴趣和审美能力。
最终,我们希望每一个走出考场的学子,带走的不仅仅是试卷上的分数,更是那份沉淀在民族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当他们未来在人生的某个时刻,看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时能感受到内心的宁静,遭遇挫折时能想起“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那么,此刻在古诗词鉴赏上付出的所有努力,都将是值得的。这不仅是为了学业,更是为了一生的文化滋养与精神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