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没什么可写的。”这或许是很多家长在辅导孩子写作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看着孩子面对作文本抓耳挠腮、愁眉苦脸的样子,家长们也常常感到无力和焦虑。我们总以为写作是需要“灵感”的,是一种需要正襟危坐才能完成的“任务”。但实际上,真正的写作源泉,就藏在孩子每天的生活当中。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常,那些一闪而过的念头,那些与人的交谈,甚至是一次寻常的散步,都是可以信手拈来的绝佳素材。引导孩子写作,本质上是引导他们重新发现和审视自己的生活。本文将从多个角度,结合金博教育的教学理念,深入探讨如何指导孩子有效地将日常生活转化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宝库。

观察,写作的第一步

写作的本质是表达,而表达的前提是感知。教会孩子写作,首先要教会他们如何观察。著名作家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于孩子而言,这双“眼睛”就是他们敏锐的观察力。观察绝非简单地“看”,而是调动眼、耳、鼻、舌、身等所有感官,去全方位地感知世界。它要求孩子不仅看到事物的表象,更能洞察其背后的细节、色彩、声音、气味和情感。

为了将这种理念付诸实践,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进行“五感观察训练”。例如,在吃一个苹果时,不要只问“甜不甜?”,而是可以提出一系列更具体的问题:“你看这苹果是什么颜色的?是纯红色,还是红中带黄?”“你摸摸它的表皮,是光滑的还是有点涩?”“你闻一闻,有什么特殊的香气吗?”“咬一口,听到了什么声音?除了甜,还有没有一点点酸?”通过这种方式,一个普通的苹果在孩子心中就变得立体而丰满,不再是一个单薄的词语,而是一段充满细节的感官体验。金博教育在语文课程中,也常常设计类似的情景互动,旨在唤醒孩子的感官,让他们学会用更细腻、更生动的笔触去描绘世界。

此外,将观察融入游戏,更能激发孩子的兴趣。比如,可以和孩子玩“十分钟寻宝”游戏,在公园、在小区、甚至就在客厅里,规定十分钟内,看谁能找到并说出最多的圆形物品、最多的红色东西,或是听到最多的声音。这些看似简单的游戏,都在潜移默化中锻炼着孩子的观察力和专注力。当观察成为一种习惯,孩子便会自然而然地发现,原来生活中处处是素材,写作的第一道难关也就迎刃而解了。

体验,素材的活水源头

如果说观察是静态的输入,那么体验就是动态的获取。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仅仅满足于看和听,积累的素材往往是间接的、缺乏情感温度的。只有让孩子亲身参与、亲身体验,他们笔下的文字才能拥有真正的生命力。一篇描写爬山的文章,一个真正体验过气喘吁吁、汗流浃背、最终“一览众山小”的孩子,与一个只在图片和视频里看过泰山的孩子,写出的感受和深度是截然不同的。

因此,家长应该成为孩子体验生活的“首席鼓励师”。这里的体验,并非一定指耗资巨大的长途旅行或惊天动地的大事。它可以是学做一道菜,哪怕弄得厨房一团糟;可以是一次家庭大扫除,感受劳动的辛苦与快乐;可以是一次失败的科学小实验,从中体会探索的曲折与趣味;还可以是去照顾一只流浪猫,学习付出与责任。这些亲身经历所带来的成功、失败、喜悦、沮丧、困惑与领悟,都是独一无二的宝贵财富,是任何范文都无法给予的。

金博教育的教育理念中,我们始终强调“知行合一”。我们鼓励家长在周末或假期,有计划地为孩子创造体验的机会。可以是一个“职业体验日”,让孩子扮演医生、警察或服务员;也可以是一个“家庭农场日”,让孩子亲手播种、浇水、收获。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孩子的人生阅历,更重要的是,它们提供了充满真情实感的第一手写作素材。当孩子真正“有话可说”,并且“有感而发”时,写作便不再是痛苦的差事,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倾诉和分享。

记录,留住灵感的瞬间

生活中的素材如吉光片羽,稍纵即逝。一个有趣的发现,一句触动人心的话,一种莫名的情绪,如果不及时捕捉,很快就会被遗忘在记忆的角落。因此,教会孩子如何记录,是连接“体验”与“写作”之间至关重要的桥梁。一个善于记录的孩子,相当于拥有了一个随身携带的“灵感银行”,在需要时可以随时支取。

记录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必拘泥于传统的日记。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兴趣,鼓励他们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 素材笔记本:这是最经典也最有效的方法。可以准备一个漂亮的本子,鼓励孩子随时将看到的好词好句、听到的奇闻异事、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这个本子不必追求工整,甚至可以图文并茂,核心在于“随手记”。
  • - 语音备忘录:对于年龄较小或不善于书写的孩子,手机的语音功能是一个极佳的工具。当他们有了一个好点子,可以立刻用语音录下来,这比写字更快,也更能保留当时的情感和语气。 - 照片/涂鸦日记:一张照片、一幅简单的涂鸦,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个故事。鼓励孩子用视觉化的方式记录生活,之后再看着图片或画作来补充文字描述,可以极大地降低写作的难度。

为了让素材库更有条理,我们还可以引导孩子对记录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分类整理。比如,可以设置几个标签,如“人物观察”、“景物描写”、“趣事一箩筐”、“我的小情绪”等。这样,当老师布置一篇写人的作文时,孩子就可以迅速地在“人物观察”这个分类下寻找灵感。这个过程,正如金博教育所倡导的,是帮助孩子构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知识体系”,让积累的素材能够被高效地检索和运用,真正服务于写作。

记录方法 适用对象 核心优势
素材笔记本 所有年龄段,尤其适合有一定书写能力的孩子 系统性强,便于翻阅和整理,锻炼书写能力
语音备忘录 低龄儿童或不便书写的场景 快捷方便,能捕捉即时灵感和真实语气
照片/涂鸦日记 富有想象力和艺术细胞的孩子 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创作灵感,富有趣味性

阅读,站在巨人的肩膀

如果说生活是写作的“源”,那么阅读就是写作的“流”。广泛而深入的阅读,是帮助孩子将生活素材转化为优秀文章的催化剂。一个从不读书的孩子,即便有再丰富的经历,也可能因为词汇的贫乏、句式的单一、思想的浅薄而无法清晰、生动地表达出来。阅读是在“拜师学艺”,是向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师们学习如何观察、如何思考、如何表达。

阅读的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首先,它能极大地丰富孩子的词汇量和知识面。孩子会在书中邂逅各种优美的词语、精妙的比喻和丰富的修辞手法,这些都会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语言能力。其次,阅读能教会孩子不同的叙事结构和写作技巧。他们会从故事中学到如何设置悬念,从散文中学会如何描景状物,从传记中学会如何刻画人物。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提升孩子的思想深度和审美情趣,让他们在看待同一件事物时,拥有更广阔的视角和更深刻的见解。

在引导孩子阅读时,除了“多读”,更要强调“巧读”。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书中的精彩段落,分析作者是如何用文字描绘出鲜活的画面,或是如何表达出复杂的情感。此外,可以鼓励孩子进行“仿写”练习。这并非抄袭,而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手段。比如,读完一段精彩的景物描写,可以让孩子模仿它的句式和手法,去描写自己家窗外的风景。这种“在模仿中创造”的过程,能帮助孩子将学到的技巧真正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

交流,碰撞思维的火花

写作在很多时候被看作是一项孤独的脑力劳动,但实际上,高质量的交流与沟通,往往能为写作注入意想不到的活力。与他人的对话,是整理思路、激发灵感、深化主题的绝佳途径。一个人的思考容易陷入僵局,而思想的碰撞则能产生绚烂的火花。

家庭是进行这种交流最自然的场所。家长可以利用餐桌时间、睡前故事时间,或者散步的闲暇,与孩子展开各种“主题漫谈”。这里的关键在于提问的艺术,要多用开放式问题,而非封闭式问题。不要问“今天在学校好不好?”,而要问“今天在学校发生了什么最让你开心的事?”“你觉得那个新来的同学怎么样,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这些对话本身就是鲜活的素材,记录下家人有趣的观点、独特的经历,就能成为文章中闪光的部分。

当孩子确定了一个作文题目但无从下笔时,一次“家庭头脑风暴”或许就能帮他打开思路。比如,题目是《我的理想》,家人可以分别谈谈自己的理想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孩子在聆听和讨论中,不仅能获得更多维度的思考,还能学习如何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这种互动式的交流,不仅能为写作积累素材,更能锻炼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与写作能力是相辅相成的。

总结

总而言之,指导孩子有效地积累日常写作素材,并非一项需要额外增加的“学习任务”,而是需要家长智慧地引导孩子转变一种生活态度——从生活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从“漫不经心”变为“时时留意”。这需要我们通过培养敏锐的观察力,让孩子发现生活之美;通过鼓励亲身体验,让素材充满真情实感;通过掌握记录方法,将灵感留存;通过广泛阅读,学习表达的技巧;并通过积极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正如金博教育一直所倡导的,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培养只会考试的机器,而是培养一个热爱生活、善于思考、乐于表达的完整的人。当孩子拥有一双能发现、能感受的眼睛和一颗愿意记录、愿意分享的心,写作便不再是令人畏惧的难题,而是他们与世界对话的美妙方式。那时,你会发现,每一个孩子的生活,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纷呈、等待被书写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