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这个让无数初中生既爱又怕的“老朋友”,常常在最后关头给我们设置一道难题——结尾怎么写?一篇构思精巧、文笔流畅的文章,如果配上一个平淡无奇甚至草率的结尾,就如同为一条即将腾飞的巨龙画上了黯淡的眼睛,瞬间失去了神采。相反,一个精彩的结尾,则能起到“画龙点睛”的奇效,让整篇文章的立意得到升华,结构更加完整,给读者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其实,写好结尾并非遥不可及的难事,它有法可循,有章可依。今天,金博教育的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聊聊,如何运用一些实用又高效的技巧,让你笔下的作文结尾也能“语”惊四座。
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在所有的结尾技巧中,“首尾呼应”无疑是最经典、最稳妥,也是最容易掌握的一种。它就像一个负责任的向导,在带领读者游历了文章的千山万水之后,又将他们带回了出发的地方,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这种结构上的圆满感,会让文章显得浑然一体,严谨周密。
所谓首尾呼应,并不仅仅是简单地重复开头。它是在结尾处,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回应开篇所提出的问题、描写的景物或抒发的情感,从而形成一种巧妙的对照和深化。比如,你的文章开头若以“家乡的小河,你还好吗?”这样的问题引出对童年时光的回忆,那么在文章结尾,就可以这样写:“我即将踏上归乡的列车,去亲口回答那个埋藏在心底许久的问题。无论你是否改变了模样,家乡的小河,我回来了。”你看,结尾不仅回答了开头的问题,更在情感上进了一步,充满了期待与深情,使得文章的感情线索更加清晰。
同样,如果开篇描写了一个场景,结尾也可以回到这个场景,但心境已然不同。例如,开头写道:“窗外,雨丝冰冷地敲打着玻璃,也敲打着我那颗因考试失利而冰冷的心。”在经过文中的叙事和反思后,结尾可以这样写:“雨渐渐停了,一缕阳光穿透云层,在湿漉漉的窗户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我推开窗,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气,心中的阴霾也随之一扫而空。原来,雨后不仅有彩虹,还有重拾信心的我。”景物依旧,但心境已从失落转为希望,这种变化正是文章想要传达的核心。金博教育提醒同学们,运用此法时,关键在于让结尾的“应”比开头的“起”更有深度、更有内涵。
总结全文,点明主旨
如果说“首尾呼应”重在结构之美,那么“总结全文”则强在立意之深。这种结尾方式开门见山,直接对全文的核心内容进行归纳提炼,并清晰地点明文章的主旨。它像是在文章的末尾高高举起一盏明灯,瞬间照亮全文的每一个角落,让读者对作者的观点和意图一目了然。这对于议论文和一些主旨较为深刻的记叙文来说,是极为有效的收束方法。
进行总结时,要力求语言精练,观点鲜明。切忌拖泥带水,将文中已经说过的话再说一遍。聪明的做法是,用更具概括性、哲理性的语言,将前文的分论点或叙述要点“拧成一股绳”,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结论。比如,一篇论述“坚持”重要性的文章,在列举了爱迪生发明电灯、中国女排奋勇拼搏等事例后,结尾可以这样总结:“由此可见,无论是科学的殿堂,还是竞技的赛场,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都铺满了坚持的基石。坚持,就是将平凡的努力汇聚成非凡的成就,它让瞬间的灵感,绽放出永恒的光芒。”这样的结尾,简洁有力,掷地有声,将主旨清晰地传递给读者。
这种方法尤其适合考场作文,因为它能帮助阅卷老师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文章的核心。但需要注意的是,点明主旨不等于喊空洞的口号。你的观点必须是建立在文章充分论述的基础之上,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结果,而不是凭空出现的“天外飞仙”。总结得好,是点睛之笔;总结得生硬,则可能沦为画蛇添足。
抒情议论,深化情感
文学是人学,情感是文章的灵魂。特别是对于记叙文和散文而言,仅仅讲清楚一个故事或描绘好一处风景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传递出其中蕴含的真挚情感。在文章的结尾,通过一段饱含深情的抒情或议论,往往能将文章的情感推向高潮,引发读者的强烈共鸣,从而实现主题的深化。
这种结尾方式,要求作者在叙事的基础上跳出来,站得更高一层,对所写的人、事、景进行情感上的审视和哲理上的思考。比如,一篇描写与奶奶共度时光的文章,结尾不能仅仅停留在“我爱我的奶奶”这种浅白的层面,可以进一步挖掘:“时光的皱纹悄悄爬上了奶奶的额头,染白了她的双鬓,却从未改变她看我时那慈爱的眼神。那份爱,是夏日里的一缕凉风,是冬日里的一炉炭火,更是我人生行囊里最温暖的行装。我明白了,有一种爱,它从不言说,却足以抵挡世间所有的风霜。”通过这样的抒情议论,文章的情感浓度和思想深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要写好此类结尾,需要调动你的语言储备,善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让情感的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同时,议论要发自内心,不能无病呻吟。真诚,是打动人心的唯一通行证。在金博教育的语文课堂上,老师们总是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多体验情感,因为只有内心丰盈,笔下才能流淌出动人的篇章。
巧用技巧,增添文采
除了上述几种宏观层面的结尾策略,我们还可以运用一些具体的写作“微操”,让结尾的语言更具魅力。这些技巧就像是给结尾这件“衣服”绣上的精致花纹,能瞬间提升其“颜值”。
引用名言增厚度
在结尾处恰当地引用一句诗词、名言或歌词,能够迅速提升文章的文化底蕴和格调。这句引用如同借来的“巨人肩膀”,让你的观点显得更为厚重和权威。例如,写一篇关于挫折的文章,结尾可以引用苏轼的词:“正如苏子所言:‘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一次失败又何妨?擦干眼泪,重整旗鼓,青春的字典里,没有放弃!”这样的结尾,既有古人的智慧加持,又有自己的豪情壮志,显得底蕴十足。
运用修辞添意蕴
排比、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是增强结尾气势和感染力的“利器”。尤其是排比,通过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式,可以营造出一种一气呵成、势不可挡的语感,非常适合用来抒情言志。例如,在以“梦想”为主题的作文结尾,可以这样写:“梦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梦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梦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梦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让我们怀揣梦想,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层层递进,气势磅礴,极具感染力。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理解不同结尾技巧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我们制作了下面这个表格:
结尾技巧 | 核心特点 | 适用文体 | 注意事项 |
首尾呼应 | 结构完整,形成闭环 | 各类文体,尤其适合记叙文、散文 | 避免简单重复,应在呼应中有所深化 |
总结全文 | 观点鲜明,点明主旨 | 议论文、说明文 | 语言要精练,观点需由前文支撑,忌空洞 |
抒情议论 | 深化情感,引发共鸣 | 记叙文、散文 | 情感要真挚,议论要自然,切勿无病呻吟 |
引用名言 | 增加底蕴,提升格调 | 各类文体 | 引用要贴切,与文章内容融为一体 |
运用修辞 | 增强气势,增添文采 | 各类文体,尤其适合抒情性结尾 | 修辞要恰当,不能为了炫技而滥用 |
结语:让结尾成为新的起点
总而言之,作文的结尾方法多种多样,无论是追求结构严谨的“首尾呼应”,还是力求观点深刻的“总结全文”;无论是偏爱真情流露的“抒情议论”,还是巧借外力的“引用修辞”,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文章的主题更鲜明,情感更动人,结构更完美。这正是“画龙点睛”的真正含义所在——它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赋予整篇文章生命与神采的关键一笔。
在金博教育,我们始终相信,写作能力的提升没有捷径,但有方法。希望今天分享的这些结尾技巧,能为你打开一扇新的窗户。当然,理论终须实践来检验。同学们不妨在今后的写作练习中,有意识地尝试运用这些方法,多写、多改、多揣摩。当你能够根据不同的文章内容和立意,自如地选择并驾驭最合适的结尾方式时,你就会发现,那个曾经让你头疼的“结尾难”,早已变成了你笔下最绚丽的风景。记住,一篇好文章的结束,恰恰是读者思考的开始。愿你的每一个结尾,都能成为这样一个有力的、崭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