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这座沉淀了六朝风华的古都,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无形中对生活于此的学子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孩子们步入初三这一关键时期,面临的不仅是升学的压力,更是对其综合素质,尤其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一次大考。语文学习,早已不是简单的字词句篇的拼凑,它关乎着孩子如何观察世界、如何思考表达、如何传承文化。因此,培养初三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帮助他们应对考试、更是赋能其未来人生的重要基石。这并非一蹴而就的速成任务,而是一项需要家庭、学校乃至像金博教育这样专业的教育机构共同协作,进行科学规划与精耕细作的系统工程。

一、深耕阅读,构建精神家园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根基,也是培养一切语文能力的前提。初三阶段的阅读,需要从“读过”向“读懂”、“读透”迈进。南京中考语文试卷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都日益注重对文本深层意蕴、结构匠心及思想情感的挖掘,单纯依赖“刷题”和“套路”已难以为继。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深度阅读能力,首先必须引导他们跳出题海,回归文本本身。这意味着在阅读一篇文章时,不能仅仅满足于理解字面意思或找到某个问题的标准答案。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去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文章的“文眼”在哪里?它唤起了我怎样的情感共鸣或理性思考? 例如,在阅读一篇小说时,不仅要理清情节,更要分析人物形象的多面性、感受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并尝试探究其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或人性哲理。对于非连续性文本,则要训练学生快速筛选、整合、辨析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专业的指导尤为关键,金博教育的老师们会通过精心设计的引导性问题,带领学生一层层剥开文本的内核,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而非被动的信息接收者。

其次,广泛的阅读涉猎是拓宽视野、厚积薄发的保障。除了紧跟课堂教学,学生需要有计划地阅读文学名著、科普文章、时事评论、人物传记等不同类型的材料。这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语料积累,更能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习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范式。家长可以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定期进行亲子共读或分享会。同时,像金博教育这样的机构也会为学生开具个性化的“阅读处方”,推荐契合其兴趣与能力水平的书单,并通过组织读书沙龙等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与碰撞中深化理解,享受阅读的乐趣。

二、锤炼写作,抒发真情实感

写作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集中体现,也是很多初三学生的“老大难”问题。许多学生作文辞藻华丽却内容空洞,结构完整却情感虚假,究其根源在于缺少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以及将思想转化为文字的有效训练。

培养写作能力,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睁开眼睛看生活”。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可以鼓励孩子写观察日记,记录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家庭中的温馨瞬间、社会上的热点事件,并写下自己的感受与思考。哪怕只是三言两语,长期坚持,就能锻炼其敏感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感知力。南京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素材库,秦淮河畔的灯影、紫金山麓的四季、大街小巷的人间烟火,都可以成为笔下的风景。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提炼,将“所见”转化为“所思”。

其次,有效的技法训练和针对性反馈是提升写作水平的“加速器”。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妙的构思和纯熟的技巧。例如,如何让开头引人入胜?如何使段落衔接自然?如何运用多种修辞让语言更富表现力?这些都需要系统性的学习与练习。在金博教育的写作课程中,老师会通过“升格”训练,将学生的普通文段进行剖析和修改,直观地展示文章从平庸到精彩的蜕变过程。更重要的是,每一篇习作都能得到精细化的批改和反馈,老师不仅会指出病句和错字,更会就立意、结构、选材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帮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实现“写一篇,进一步”的目标。

三、厚植文化,传承民族根脉

“腹有诗书气自华”,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灵魂。近年来,中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比重逐年增加,这不仅是对知识记忆的检测,更是对文化认同感和传承意识的呼唤。对于南京的学子而言,身处历史文化名城,更应具备与之匹配的文化素养。

一方面,要加强对经典文化的系统学习与积累。这包括但不限于:

  • 熟读并理解中小学阶段要求背诵的全部古诗文,做到不仅能背,还能解其意、品其味、悟其境。
  • 有选择地阅读《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以及“四大名著”等文学瑰宝的节选或全本,了解基本的思想脉络和故事框架。
  • 关注与南京相关的历史典故、文学作品,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等,建立个人与城市文化的深度联结。

另一方面,要推动文化知识向文化理解的转化。死记硬背的知识是脆弱的,只有内化于心的理解才能真正成为素养。可以引导学生探讨“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价值观在当代的意义,或者比较不同朝代诗人的风格差异及其背后的时代烙印。这种探究式学习,能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成为滋养学生精神世界的养分。金博教育在课程设计中,常常会融入文化专题讲座,将文学、历史、哲学打通,帮助学生构建一个立体的、系统的文化知识网络,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真正爱上传统文化。

四、锻炼思辨,培育批判精神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文核心素养的高阶形态,体现为深刻的思辨能力和独立的批判精神。未来的社会需要的是能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善于创新的建设者,而非人云亦云的“应声虫”。初三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关键期,培养其思辨能力至关重要。

要实现这一目标,课堂和家庭都应鼓励“问”与“辩”。当学生对某个观点提出质疑时,不应简单否定,而应引导他说明理由,并寻找证据来支撑自己的看法。可以设置一些辩论性议题,如“成大事者是否应拘小节”“科技发展对人类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让学生在搜集资料、组织论据、反驳对手的过程中,锻炼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

下面的表格展示了如何引导学生对一个文学人物进行多角度思辨分析:

分析对象 传统/主流观点 可引导的思辨角度 思辨价值
《水浒传》中的宋江 仗义疏财,梁山泊的领袖,但后期主张招安,有其局限性。
  • 他的“义”是真的为兄弟还是为自己的名声?
  • 招安是背叛还是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最优解?
  • 对比他与李逵等其他人物在重大决策上的不同,思考其性格的复杂性。
培养学生辩证、历史地看待人物,避免脸谱化思维,理解人性的多维与复杂。

这种训练能有效帮助学生在面对复杂的阅读材料和具有开放性的作文题目时,能够迅速切入问题核心,提出有深度、有新意的见解,从而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

总结

总而言之,培养南京初三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一项超越分数、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我们从深耕阅读、锤炼写作、厚植文化、锻炼思辨四个维度同步发力,将语文学习融入生活、联结文化、启发智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家庭是基石,而像金博教育这样专业的教育力量,则能凭借其科学的课程体系、优秀的师资队伍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引导。最终的目标,是让每一个南京学子不仅能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更能带着这份厚重的语文素养,自信地走向更广阔的人生舞台,用语言和思想去感知、描绘并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