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困惑:面对窗外的落日熔金、层林尽染,明明心中感慨万千,笔下的文字却如同褪了色的照片,干巴巴地只剩下景物的堆砌,缺少了那份能触动人心的灵魂?或者在描绘一件心爱的物品时,明明充满了珍视与喜爱,写出来却像是冰冷的说明书,无法让读者感受到那份特殊的情感。其实,这背后缺失的,正是写景状物类作文的精髓——情景交融。让笔下的景物活起来,让静止的物品会说话,这不仅是一种写作技巧,更是一种情感的艺术。当情感的溪流注入景物的肌理,文字便拥有了生命。
以情驭景,景随情迁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是中国古典文论中的一句至理名言。它精辟地指出了写景的核心并非客观地复刻自然,而是要将作者的主观情感投射到客观景物之上,通过景物来折射情感。简单来说,就是你带着什么样的心情去看景,那景便会呈现出什么样的面貌。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诗人杜甫的笔下,同样的花鸟,在国破家亡的悲愤心境中,也带上了悲伤的色彩。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在动笔之前,明确自己想要表达的核心情感。是喜悦、是悲伤、是思念、还是孤寂?这份情感就是你描绘景物的“滤镜”。譬如,同样是描写秋天的黄昏,若心中是与友人重逢的喜悦,那么夕阳便是“温柔无限好”,归巢的鸟儿是“结伴而行的欢快”,就连瑟瑟的秋风也成了“清爽宜人的序曲”。但若心中是离别的伤感,那夕阳便是“残阳如血”,晚霞是“最后的挣扎”,鸟鸣也成了“声声泣诉”,秋风则是“平添萧瑟”。景物未变,然情随心动,景亦随情迁。
在金博教育的写作课程中,老师们常常引导学生进行一个有趣的练习:先设定一个情绪关键词,比如“宁静”或“焦躁”,然后去观察同一个校园角落。学生们会惊奇地发现,在“宁静”的心境下,他们会注意到微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阳光穿过缝隙留下的斑驳光影;而在“焦躁”的情绪中,他们更容易听到远处嘈杂的人声、感受到空气的沉闷。这个练习正是为了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情感是驾驭景物描写的缰绳,先有情,而后景物才能为你所用,成为情感的载体。
精选意象,寄情于物
情景交融的第二个关键,在于学会选择。自然万物,纷繁复杂,我们不可能也无需将所有看到的东西都写进文章。高明的作者懂得“删繁就简三秋树”,精心挑选最能代表自己情感的“意象”,并将其作为情感的附着点。所谓“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古诗词是学习运用意象的绝佳范本。我们看到“杨柳”,便会联想到“折柳赠别”的伤感;看到“红豆”,便会想起“相思入骨”的情愫;看到“寒梅”,便会敬佩其“傲雪凌霜”的品格。这些物象经过千百年的文化沉淀,已经成为了具有普遍情感意义的符号。在我们的作文中,同样可以借鉴这种手法。想要表达孤独,可以聚焦于广阔天空中一只离群的孤雁;想要抒发喜悦,可以特写一朵迎着朝阳怒放的向日葵。通过对特定意象的细腻刻画,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让读者能够“看”到你的心情。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对比:
通用平淡的描写 | 精选意象的描写 |
公园里有很多树,天很蓝,有鸟在飞,我觉得很孤单。 | 公园深处,只有一棵老槐树沉默地立着,遒劲的枝干努力伸向那片空旷的蓝天,偶尔有几只麻雀掠过,却不曾为它停留。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就像这棵树。 |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后者通过聚焦“老槐树”这一核心意象,并赋予其“沉默”、“努力伸向天空”、“不被停留”等拟人化的细节,成功地将作者内心的孤寂与不被理解的情感传递给了读者,远比前者的直白抒情更具感染力。
善用感官,多维渲染
许多初学写作者在描绘景物时,往往只停留在“视觉”层面,文章成了“看图说话”。然而,一个真实、生动的场景是立体的,它需要调动我们所有的感官去感知。除了用眼睛看,我们还要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皮肤去感受,甚至用舌头去品尝。将这些多维度的感官体验融入描写,能极大地增强场景的沉浸感,让情感的表达更加丰满。
打开你的感官世界
- 听觉:不只是悦耳的鸟鸣,还有雨打芭蕉的清脆、风吹麦浪的沙沙声、冬夜寒风的呼啸。声音能直接渲染气氛,寂静深夜的一声犬吠,可能带来的是安宁,也可能是惊恐。
- 嗅觉:春日里泥土的芬芳、夏日荷塘的清香、秋天桂花的甜香、冬日里阳光晒过被褥的味道。气味与记忆和情感的连接最为紧密,一种特定的气味往往能瞬间将人带回某个特定的时空,唤醒沉睡的情感。 - 触觉:微风拂面的轻柔、阳光照在背上的温暖、雨水滴落的冰凉、抚摸古老墙砖的粗糙。触觉是极为真切的感受,能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与你感同身受。
想象一下,要描写雨中的愁绪。如果只写“天上下着雨,我的心情很糟”,文字是苍白的。但若这样写:“冰冷的雨丝斜斜地打在窗玻璃上,划出一道道蜿蜒的水痕,像无声的泪。空气里满是潮湿的、带着泥土腥气的味道,吸入肺里,连胸口都觉得沉闷。我伸出手,接住几滴雨水,那寒意顺着指尖,一直凉到心底。” 这里融合了视觉(雨痕)、嗅觉(泥土腥气)和触觉(冰冷),将“愁”这种无形的情感,通过多重感官体验,层层递进地传递出来,让悲伤变得可感、可知。
虚实相生,情景合一
最高明的情景交融,是做到“虚实相生”。“实”指的是眼前真实、客观存在的景物;“虚”则指由“实景”引发的联想、想象、回忆、感悟等。将虚景与实景巧妙地结合起来,能极大地拓展文章的意境和思想深度,使情与景达到水乳交融、物我两忘的境界。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便是虚实结合的典范。文章开篇描写的月下荷塘是“实景”:“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这是作者眼之所见、鼻之所闻。但作者的笔触并未停留于此,他由荷塘想到了江南采莲的旧俗,想到了梁元帝的《采莲赋》,这是由实景生发出的“虚景”。这种联想,为眼前的荷塘增添了历史的纵深感和文化的韵味,作者内心的那份淡淡的忧愁与对诗意生活的向往,也在这虚实转换之间,被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出来。
在我们的写作实践中,也可以尝试运用这种手法。比如,当你看到校园里的一棵老榕树(实景),你可以联想到它见证了一届又一届学生的迎来送往,听过多少朗朗的读书声和操场上的欢笑声(虚景)。当你抚摸一件祖母留下的旧毛衣(实物),你可以回忆起冬日里祖母在灯下为你织衣的温暖场景,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爱(虚景)。这种由“实”到“虚”的思维跳跃,能让景物不再孤立,而是与人的历史、记忆和情感紧密相连,从而达到“情景合一”的至高境界。
总而言之,要让写景状物的文章真正打动人心,就必须超越单纯的摹写,致力于实现情景交融。这需要我们做到:首先,以情驭景,让情感成为描写的出发点和方向盘;其次,精选意象,找到最能承载你情感的那个“它”;再次,善用感官,打造一个让读者身临其境的立体世界;最后,尝试虚实相生,让思绪在现实与想象间自由驰骋,赋予景物更深邃的内涵。正如金博教育一直倡导的,写作是心与世界的对话。掌握了情景交融的艺术,你的笔下便能山水含笑、草木有情,每一处风景、每一件物品,都将成为你情感最忠实的信使,向读者讲述一个个生动而深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