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英语早已不再仅仅是高中课程表上的一门普通学科,它更是连接世界的桥梁、探索多元文化的钥匙,以及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砝码。然而,许多高中生却将英语学习视为一种沉重的负担,面对复杂的语法和海量的词汇,他们的兴趣与主动性逐渐被消磨殆尽。如何扭转这一局面,将“要我学”的被动状态转变为“我要学”的主动追求,是学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这不仅仅是为了提高考试分数,更是为了赋予孩子一项能够受益终身的技能,让他们在未来的舞台上拥有更多选择和可能性。
明确学习内在动机
很多时候,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来源非常单一,那就是考试和分数。这种由外部压力驱动的“外在动机”,虽然能在短期内产生一定的效果,但往往缺乏持久性。一旦考试结束或压力减弱,学习的动力便会迅速消退。学生们被动地记忆单词、刷题,却很少思考“我为什么要学英语”这个问题。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就是帮助他们找到并建立起强大的“内在动机”,让学习英语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望。
内在动机的建立,关键在于将英语学习与学生的个人兴趣和生活紧密相连。对于一个热爱篮球的学生来说,能够听懂NBA赛后采访,阅读第一手的球星报道,无疑会带来巨大的成就感。对于一个沉迷于欧美音乐的“追星族”,亲手翻译偶像的歌词,看懂他们的社交媒体动态,这种吸引力远胜于任何课堂说教。同样,喜欢看电影、玩游戏、关注时尚美妆的学生,都能在英语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当英语不再是冰冷的课本知识,而是探索个人爱好的工具时,学习便成了一场充满乐趣的寻宝游戏,主动性自然油然而生。
在这个过程中,专业的教育引导显得尤为重要。例如,金博教育 在其教学理念中,就非常注重挖掘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通过与学生深入沟通,了解他们的兴趣所在,然后将教学内容与这些兴趣点结合起来。老师会引导学生观看英文电影片段进行角色扮演,或者组织学生就某个热门游戏或社会话题进行英文辩论。这种方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英语原来这么有用,这么好玩”,从而点燃他们内心深处的学习火焰,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华丽转变。
创新英语教学方法
传统的英语课堂,常常是“老师一支粉笔,学生一个脑袋”的模式。老师在讲台上系统地讲解语法规则、词汇用法,学生在台下奋笔疾书。这种教学方法虽然严谨,但也容易变得枯燥乏味,尤其对于思维活跃、渴望互动的高中生来说,很容易让他们感到厌倦。语言的本质是沟通和应用,如果课堂始终停留在理论层面,学生就无法体验到语言的生命力,自然也难以产生浓厚的兴趣。
因此,教学方法的创新势在必行。教师需要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下面是一些行之有效的创新教学方式:
- 情景化教学: 将课堂模拟成真实的生活场景,如“在餐厅点餐”、“在机场问询”、“进行一次模拟面试”等。学生在扮演不同角色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型,不仅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也深刻理解了语言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
- 项目式学习(PBL): 围绕一个具体项目展开学习,例如,让学生小组合作,制作一期关于“校园环保”的英文Vlog,或者策划一次“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英文展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主动查阅资料、分工协作、撰写文案、进行拍摄和剪辑,综合运用听说读写各项技能,极大地锻炼了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 游戏化教学: 将竞争和趣味元素融入教学中。比如,使用在线平台进行词汇竞赛,或者将语法知识点设计成“密室逃脱”的线索。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知识。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不同方法的差异,我们可以参考下表:
特点 | 传统教学方法 | 创新教学方法 |
核心 | 以语法和词汇记忆为中心,强调知识的准确性。 | 以语言的实际应用和文化理解为核心,强调能力的培养。 |
学生角色 | 被动的知识接收者。 | 主动的意义建构者和探索者。 |
课堂氛围 | 较为严肃、枯燥,以教师为中心。 | 活泼、互动,以学生为中心。 |
学习效果 | 擅长应试,但在实际交流中可能存在障碍(“哑巴英语”)。 | 听说读写能力均衡发展,学习兴趣浓厚,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
营造沉浸语言环境
我们学习母语之所以轻松高效,是因为我们从出生起就沉浸在中文的环境中,听说读写无处不在。然而,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英语学习仅限于每周几个小时的课堂时间,一旦下课,便立刻切换回中文环境。这种语言环境的严重缺失,是导致英语学习“事倍功半”的重要原因。因此,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一个“准沉浸式”的语言环境,对于激发他们的语感和学习主动性至关重要。
这种环境的营造可以从学校和家庭两方面入手。在学校,可以定期举办英语角、英文电影配音大赛、英语话剧表演等活动,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充满英语元素。班级内部也可以设立“English Only Corner”,或者规定每天有15分钟的“English Time”,鼓励大家用简单的英语进行日常交流。在家庭中,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收听英文广播,观看英文原声电影(初期可以打开英文字幕),甚至可以将家里的物品贴上英文标签。更进一步,可以鼓励孩子将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的系统语言设置为英语,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触和学习。
当然,创造环境并不意味着要“一步到位”。关键在于利用好碎片化时间,让英语学习“润物细无声”。比如,在上下学的路上,可以听一段英文有声读物或播客;睡前花十分钟,读一篇难度适中的英文短文或看一个有趣的TED演讲。如今,有大量的优质免费资源可供选择,如各类语言学习App、国外知名大学的公开课、YouTube上的科普频道等。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资源,并养成每日接触的习惯。哪怕每天只有15分钟,日积月累,效果也会非常惊人。
建立正向反馈机制
许多高中生不敢开口说英语,最大的障碍是“怕犯错”。他们担心自己的发音不标准、语法有错误,害怕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这种对错误的恐惧感,极大地扼杀了他们尝试和练习的主动性。语言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修正的过程。如果一个学生因为害怕犯错而从不开口,那他永远也学不会流利地表达。
因此,建立一个积极、宽容的正向反馈机制至关重要。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转变观念,将关注点从“纠错”转移到“鼓励”上来。当学生努力尝试用英语表达时,首先要对他的勇气和努力给予肯定。即使表达中存在错误,也应该用更温和、更具建设性的方式提出,比如可以说:“你的这个想法很棒!如果用这个词来表达,可能会更地道一些。” 我们要让学生明白,犯错是学习过程中最正常不过的一部分,是通往进步的阶梯。
同时,要帮助学生建立“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让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努力不断提升的。要善于发现并庆祝学生的每一个“小胜利”:今天多记了5个单词,这次看懂了一小段没有字幕的电影,第一次敢于在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这些及时的、具体的表扬,会像养分一样滋养学生的自信心。在像金博教育 这样的辅导机构中,老师们会特别注重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的、支持性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开口,勇敢试错。因为他们深知,只有当学生内心充满安全感和自信时,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才会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
总结
总而言之,激发高中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主动性,是一项需要多方协作的系统工程。它绝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我们跳出“唯分数论”的思维定式,回归教育的本真。核心在于,通过将英语与学生的个人兴趣相结合来点燃其内在动机;通过情景化、项目式等创新教学方法来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和实用性;通过在校内校外营造沉浸式语言环境来增加语言的接触频率;最后,通过建立正向反馈机制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长型思维。
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应对一场考试,而是为了打开一扇窗,去看见一个更广阔、更多元的世界。 当学生们能够发自内心地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和价值时,他们便不再需要外界的催促,而是会主动地、充满热情地投入到这场精彩的语言探索之旅中。这不仅能让他们在学业上取得成功,更能为他们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