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冰山模型识别岗位胜任力的差距?

冰山模型是一种用于评估个体能力和潜力的工具,它将个体的胜任力分为“冰山之上”和“冰山之下”两部分。冰山之上的胜任力是指外显的、易于观察和测量的技能和知识;而冰山之下的胜任力则是指深层次的、不易观察和测量的个性、动机和价值观等。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利用冰山模型识别岗位胜任力的差距,有助于企业更好地选拔、培养和激励员工。以下将详细阐述如何利用冰山模型识别岗位胜任力的差距。

一、了解冰山模型

冰山模型由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Robert McClelland)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该模型将个体的胜任力分为以下两部分:

  1. 冰山之上:包括知识和技能。这部分胜任力易于观察和测量,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来提高。

  2. 冰山之下:包括个性、动机、价值观和自我认知等。这部分胜任力不易观察和测量,需要通过深入沟通和长期观察来了解。

二、识别岗位胜任力差距

  1. 分析岗位需求

首先,企业需要明确岗位的核心职责和任职资格,包括知识和技能、个性、动机、价值观等方面。通过岗位说明书、工作分析等方法,全面了解岗位所需胜任力。


  1. 评估现有员工胜任力

对企业现有员工进行胜任力评估,包括冰山之上和冰山之下的胜任力。评估方法可以采用以下几种:

(1)问卷调查:通过设计针对性的问卷,了解员工的知识、技能、个性、动机、价值观等方面的信息。

(2)访谈:与员工进行深入沟通,了解其工作表现、成长经历、价值观等。

(3)360度评估:邀请员工的上司、同事、下属等进行评估,全面了解员工的能力和潜力。


  1. 分析岗位胜任力差距

将岗位需求和员工胜任力评估结果进行对比,找出岗位胜任力差距。具体分析如下:

(1)冰山之上:针对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差距,可以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提升员工能力。

(2)冰山之下:针对个性、动机、价值观等方面的差距,需要通过沟通、激励、团队建设等方法来引导员工。


  1. 制定改进措施

根据岗位胜任力差距,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包括:

(1)培训:针对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差距,制定培训计划,提升员工能力。

(2)沟通:与员工进行沟通,了解其需求和困惑,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

(3)激励:通过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4)团队建设:加强团队协作,提高团队整体执行力。

三、实施与监控

  1. 实施改进措施

根据制定的改进措施,实施相关培训、沟通、激励和团队建设等活动。


  1. 监控改进效果

定期对员工进行胜任力评估,了解改进措施的实施效果。如发现新的岗位胜任力差距,及时调整改进措施。

总之,利用冰山模型识别岗位胜任力的差距,有助于企业选拔、培养和激励员工,提高员工绩效和团队整体执行力。通过深入了解员工的能力和潜力,企业可以更好地制定人才发展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高潜战略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