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对不少初中生来说,就像是面对一团乱麻,不知从何下手。明明心里有千言万语,笔尖流出的却总是些零散的句子,拼凑不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其实,这种“茶壶里煮饺子——有口倒不出”的困境,根源往往在于缺少一个清晰的结构。结构,好比是文章的“骨架”,有了它,思想的血肉才能依附其上,文章才会显得有条理、有力量,读起来也更顺畅。打造一个清晰的结构,并不是什么神秘的技巧,而是一套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掌握的方法。它能帮助我们把脑海中闪烁的灵感火花,有序地组织成一篇光彩照人的佳作。
一、审清题意,立定中心
精准审题是前提
拿到一个作文题目,最忌讳的就是凭着第一感觉匆匆下笔。动笔之前,花上三五分钟仔细审题,是决定文章成败的关键第一步。所谓“审题”,就是要弄清楚题目的每一个要求:它要求我们写什么体裁?是记叙文、议论文还是说明文?写作的对象是谁?限制的时间、地点是什么?题目中有没有一些关键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题眼”?比如题目是《我最好的朋友》,那么“最好”两个字就是题眼,文章的重点就要围绕“为什么是他/她,而不是别人”来展开,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件来体现这份友情的独一无二。
如果审题不清,很容易导致“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尴尬局面。比如题目要求写《一次难忘的旅行》,有的同学可能会把重点放在介绍景点的美丽上,从头到尾像一篇导游词,却忽略了“难忘”二字。这趟旅行为何难忘?是因为旅途中的某个突发事件,还是因为与家人的温情互动,或是因为某个瞬间带来的心灵触动?这些能体现“难忘”的细节和感悟,才是文章应该着重描写的核心。因此,精准审清题意,是为作文搭建结构的第一根,也是最重要的一根支柱。
明确中心思想
在准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提炼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中心思想,就是你想通过这篇文章告诉读者什么,你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阐述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它像是文章的“灵魂”,统领着全文的所有内容。一个明确的中心,能确保你的文章“形散而神不散”。
如何确立中心呢?这需要我们对题目进行深入思考。以《成长的烦恼》为例,烦恼有很多种:学业的压力、与父母的代沟、朋友间的误会……你不能面面俱到,什么都写一点,那样只会让文章显得杂乱无章。你需要选择一个自己感受最深、最有话可说的角度作为切入点,比如,你可以将中心思想立为“成长,就是一个不断与父母寻求理解的过程”,然后围绕这个中心,选取一两个典型事例来展开叙述,深入挖掘其中的情感和感悟。在金博教育的写作课上,老师们也常常强调,一篇文章最好只表达一个核心观点,然后用所有的文字为这个观点服务,这样文章才会有深度和感染力。
二、构思文章的“骨架”
龙头凤尾,首尾呼应
一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历来被比作“龙头”和“凤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精彩的开头,能够迅速抓住读者的眼球,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开头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是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可以是引用名言,引出下文;可以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还可以是描绘场景,渲染气氛。无论使用哪种方法,都要力求简洁、新颖,避免拖沓和老套。
如果说开头是“引人入胜”,那么结尾就是“余音绕梁”。一个好的结尾,不仅要能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还要能引发读者的思考,给人留下回味的空间。结尾可以是对开头的呼应,形成结构上的闭环,让文章浑然一体;也可以是抒发感慨,升华主题;还可以是提出希望,展望未来。切忌画蛇添足,或者在结尾重复主体部分已经说过的话。一个有力的结尾,能让你的文章在读者心中留下更深刻的烙印。
主体部分,层层递进
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展示文章内容、支撑中心思想的关键。如何安排主体部分的结构,直接关系到文章的条理是否清晰。对于初中生来说,掌握几种基本的结构模式至关重要。记叙文可以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者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组织材料;议论文则更多采用逻辑顺序,比如“总—分—总”结构、并列式结构或层层递进的递进式结构。
所谓并列式,就是围绕中心论点,从不同侧面展开论述。比如论证“勤奋是成功之基”,可以分设“勤奋能弥补天资的不足”“勤奋能积累丰富的知识”“勤奋能磨炼坚强的意志”等几个分论点。而递进式,则是各层次之间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地进行论述,比如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怎么办”。为了更直观地理解,我们可以参考下表:
文章体裁 | 常用结构模式 | 特点说明 |
记叙文 |
|
以事件发展为线索,脉络清晰,符合生活逻辑。倒叙等手法能制造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 |
议论文 |
|
逻辑性强,观点明确。并列式结构使论证更全面,递进式结构则能体现思考的深度。 |
说明文 |
|
条理分明,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知识。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特征选择合适的顺序。 |
在动笔前,花点时间列一个简单的提纲,把开头、主体(分几层,每层写什么)、结尾的大致思路写下来,就等于为你的作文画好了一张“施工蓝图”。
三、善用段落,承上启下
段落划分的艺术
段落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也是思想的呈现单元。清晰的段落划分,能让文章的层次一目了然。划分段落的基本原则是:一个段落只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当你要转换话题、时间、地点,或者要从一个方面转入另一个方面时,就应该另起一段。
段落的长短也需要注意。过长的段落,信息量太大,容易让读者产生视觉和心理的疲劳,抓不住重点。而过于短小的段落,又会让文章显得支离破碎。一般来说,一个主体段落在150-250字之间比较合适,既能把一个意思说清楚,又不至于显得臃肿。当然,这并非绝对,有时候为了强调某个观点或者营造某种节奏,也可以使用一些特殊的短段,但要用得恰当。
过渡句的妙用
如果说段落是文章的“砖块”,那么过渡句和过渡段就是连接砖块的“水泥”。好的过渡,能让文章的转换自然流畅,毫无生硬之感。过渡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使用关联词,如“然而”、“不仅如此”、“总而言之”;也可以用一个句子来承上启下,总结上一段的意思,引出下一段的话题。
例如,在写完成长的烦恼之后,想转而写成长的快乐,可以这样过渡:“诚然,成长的道路上布满了荆棘,但拨开云雾,我们同样能看到阳光。那些与朋友并肩奋斗的日子,便是我成长中最温暖的光芒。”这样一句话,就自然地将文章从“烦恼”引向了“快乐”,使得结构更加紧密。在写作中,有意识地运用过渡,是文章结构从清晰走向精巧的进阶之路。
四、素材组织与详略得当
精选素材,服务中心
有了结构框架,我们还需要往里面填充血肉,这就是“素材”。很多同学的作文档案袋里,都存了不少名人名言、经典事例,但写起文章来却不知道该用哪个。原因就在于,选择素材的唯一标准,是看它是否能为你的中心思想服务。再好的素材,如果与中心无关,也只能是“穿靴戴帽”,显得多余。
在选择素材时,要力求典型、新颖。大家都写爱迪生、居里夫人,你能不能换个角度,写写身边的平凡人?或者从最近的科技新闻、社会热点中寻找例子?比如,在论证“坚持”的重要性时,除了可以引用李白“铁杵磨成针”的典故,也可以结合当下某个运动员克服伤病、重返赛场并取得佳绩的例子,这样会让文章更具时代感和说服力。正如金博教育的老师所强调的,好的素材源于生活,要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
详略安排的智慧
一篇文章的篇幅有限,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平均用力。这就需要我们学会“详略得当”,也就是对材料进行取舍和剪裁。与中心思想关系最密切、最能体现中心的部分,要作为重点,不惜笔墨进行详写,通过细腻的描写、生动的刻画,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人物的音容笑貌、内心的波澜起伏都展现出来,让读者如临其境。
而那些与中心关系不大,只起铺垫、衬托作用的材料,则要进行略写,用几句概括性的话语一带而过即可。比如写一篇记叙家庭温情的文章,重点可以放在某次生病时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上,对于之前的起因、之后的康复过程,就可以简略叙述。一张一弛,一详一略,才能使文章重点突出,节奏分明,像一首抑扬顿挫的乐曲,引人入胜。
总而言之,为作文打造一个清晰的结构,是每一位初中生都需要掌握的核心写作能力。它始于对题意的精准审视和中心思想的确立,成形于对文章整体“骨架”的精心构思,体现在段落的有序划分与自然过渡,并最终通过详略得当的素材组织得以升华。这个过程,就像建筑师建造房屋,从画图纸到打地基,再到砌墙、封顶,每一步都至关重要。
掌握结构的方法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在不断的阅读、思考和写作练习中去领悟和提高。希望同学们能将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结构思维能力。当你能够自如地驾驭文章的结构时,你就会发现,写作不再是一件令人头疼的难事,而是一个充满创造乐趣的表达过程。通过像金博教育这样的专业指导和个人不懈的努力,你手中的笔,必将能搭建起一座座坚固而美观的文字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