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砂与机制沙质量标准是什么?
机制砂,又称人工砂,是指通过机械破碎、筛分等工艺从矿石、岩石等硬质材料中生产出来的细小颗粒。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推进,机制砂在建筑、道路、桥梁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机制砂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那么,机制砂与机制沙的质量标准是什么呢?
一、机制砂的质量标准
- 粒度组成
机制砂的粒度组成是其最重要的质量指标之一。根据我国国家标准GB/T 14684-2011《建筑用砂》的规定,机制砂的粒度组成应符合以下要求:
(1)细度模数:1.6~2.6,用于混凝土的机制砂,细度模数宜控制在2.3~2.6之间。
(2)级配:应满足级配曲线的要求,级配曲线应符合国标GB/T 14684-2011的规定。
- 含泥量
含泥量是指机制砂中粒径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根据国标GB/T 14684-2011的规定,机制砂的含泥量应符合以下要求:
(1)用于混凝土的机制砂,含泥量应≤3%。
(2)用于砌筑砂浆的机制砂,含泥量应≤5%。
- 吸水率
吸水率是指机制砂在浸泡一定时间后,所吸收的水量与干燥砂质量之比。根据国标GB/T 14684-2011的规定,机制砂的吸水率应符合以下要求:
(1)用于混凝土的机制砂,吸水率应≤1.5%。
(2)用于砌筑砂浆的机制砂,吸水率应≤2.0%。
- 砂石比
砂石比是指机制砂中粒径大于5mm的颗粒含量与粒径小于5mm的颗粒含量之比。根据国标GB/T 14684-2011的规定,机制砂的砂石比应符合以下要求:
(1)用于混凝土的机制砂,砂石比应≥1.5。
(2)用于砌筑砂浆的机制砂,砂石比应≥1.0。
- 针片状颗粒含量
针片状颗粒含量是指机制砂中针状和片状颗粒的总含量。根据国标GB/T 14684-2011的规定,机制砂的针片状颗粒含量应符合以下要求:
(1)用于混凝土的机制砂,针片状颗粒含量应≤5%。
(2)用于砌筑砂浆的机制砂,针片状颗粒含量应≤10%。
二、机制沙的质量标准
- 粒度组成
机制沙的粒度组成应符合国标GB/T 14685-2011《建筑用沙》的规定,具体要求如下:
(1)细度模数:1.6~2.6,用于混凝土的机制沙,细度模数宜控制在2.3~2.6之间。
(2)级配:应满足级配曲线的要求,级配曲线应符合国标GB/T 14685-2011的规定。
- 含泥量
机制沙的含泥量应符合国标GB/T 14685-2011的规定,具体要求如下:
(1)用于混凝土的机制沙,含泥量应≤3%。
(2)用于砌筑砂浆的机制沙,含泥量应≤5%。
- 吸水率
机制沙的吸水率应符合国标GB/T 14685-2011的规定,具体要求如下:
(1)用于混凝土的机制沙,吸水率应≤1.5%。
(2)用于砌筑砂浆的机制沙,吸水率应≤2.0%。
- 砂石比
机制沙的砂石比应符合国标GB/T 14685-2011的规定,具体要求如下:
(1)用于混凝土的机制沙,砂石比应≥1.5。
(2)用于砌筑砂浆的机制沙,砂石比应≥1.0。
- 针片状颗粒含量
机制沙的针片状颗粒含量应符合国标GB/T 14685-2011的规定,具体要求如下:
(1)用于混凝土的机制沙,针片状颗粒含量应≤5%。
(2)用于砌筑砂浆的机制沙,针片状颗粒含量应≤10%。
总结
机制砂与机制沙的质量标准主要包括粒度组成、含泥量、吸水率、砂石比和针片状颗粒含量等方面。这些质量指标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因此,在选择和使用机制砂与机制沙时,应严格按照相关国家标准进行,确保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
猜你喜欢:湿法冶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