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笔,面对一个空白的作文本,许多郑州的小学生们感到的不是创作的冲动,而是一种莫名的压力和茫然。原本应该如同游戏般充满乐趣的文字世界,为何成了孩子们的“老大难”?其实,写作的本质是表达,是孩子们观察世界、抒发情感的窗口。当这个窗口蒙上了“应试”与“枯燥”的尘埃,兴趣之光便难以照进。因此,要让孩子们爱上写作,关键不在于灌输多少技巧,而在于如何重新点燃他们内心那团名为“兴趣”的火焰,让他们发自内心地渴望用文字去描绘自己的小世界。

一、生活沃土,滋养灵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的“源头活水”便是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许多孩子感到“无话可写”,根源在于他们的生活体验相对单一,缺乏可供回味和描摹的素材。作文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对生活的再现与升华。因此,想让孩子写出有血有肉的文字,首先要引导他们去拥抱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家长可以多带孩子走出家门,探索郑州这座城市的魅力。比如,周末去绿博园感受四季的更迭,观察花草树木的姿态;去二七纪念塔下聆听历史的回响,感受城市的记忆;或者仅仅是在小区的公园里,看一看邻居家的宠物狗如何撒欢,听一听老人们在聊些什么。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都是写作的绝佳素材。在金博教育的课程中,老师们也常常鼓励孩子们分享周末的见闻,并引导他们捕捉其中最有趣、最动人的细节,将这些“活水”引入写作的渠中。

除了“走出去”,还要鼓励孩子“深进去”。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看,更是用心去感受。比如,同样是吃一根冰棍,可以引导孩子描述它的颜色、形状,感受它入口时的冰凉与甜蜜,甚至联想到夏天、童年和快乐。这种调动所有感官的深度观察,能让孩子的描写更加生动、具体,充满感染力。当孩子习惯了这样去体验生活,他们的笔下自然会文思泉涌,不再为“写什么”而发愁。

二、游戏心态,快乐写作

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游戏是他们最乐于接受的方式。将写作与游戏结合,可以极大地消除孩子对作文的畏惧心理,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创作的乐趣。传统的命题作文模式往往比较刻板,容易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

我们可以尝试一些创新的写作游戏。例如,“故事接龙”,由一人开头,大家轮流续写,共同创作一个天马行空的故事;“看图说话”的升级版——“漫画创作”,让孩子为几幅连续的漫画配上对话和情节描述,甚至可以自己画画,自己写故事;还有“假如我是……”,让孩子扮演一个角色(比如一本书、一张课桌、一只流浪猫),用第一人称讲述“自己”的经历和心声。这些游戏化的方式,将写作的“任务感”转化为“娱乐感”,让孩子在玩耍中锻炼了想象力、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

金博教育的课堂上,老师们会设计各种情境互动,比如模拟一次“小小新闻发布会”,让孩子们扮演记者和发言人,进行提问和回答,事后将采访内容整理成新闻稿。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不仅趣味盎然,更能让孩子们在实践中理解不同文体的特点和要求。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家长的角色是引导者和欣赏者,而不是评判者。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苛责,允许孩子犯错,保护他们那颗愿意尝试和表达的心。

创意写作活动示例

  • 故事魔盒:准备一个盒子,里面放满写着不同词语(如“恐龙”、“月亮”、“巧克力”、“图书馆”)的纸条。每次让孩子抽取三到五个词语,并用这些词语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 情绪日记:鼓励孩子用文字、图画甚至符号来记录自己每天的情绪。高兴时是怎样的,难过时又是如何?这不仅是写作练习,更是情绪疏导的好方法。
  • 五感写作法:选择一个物品,比如一个苹果。引导孩子分别从视觉(它的颜色、光泽)、听觉(咬下去的声音)、嗅觉(它的香气)、味觉(它的酸甜)、触觉(它的光滑表皮)五个方面去描写它。

三、海量阅读,厚积薄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与写作,如同输入与输出,二者密不可分。广泛而深入的阅读,是提高写作能力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阅读不仅能为孩子积累丰富的词汇、优美的句式和多样的写作手法,更能开阔他们的视野,提升他们的思想深度。

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至关重要。家里最好有一个随手可以拿到书的书架,而不是把书束之高阁。家长要以身作则,放下手机,拿起书本,享受亲子共读的时光。在选书方面,要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不必局限于“必读名著”,从孩子喜欢的童话、科普、漫画、侦探故事开始,逐步引导他们涉猎更广泛的领域。重要的是让孩子觉得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而不是一项任务。

读完之后,有效的“输出”同样关键。可以鼓励孩子写几句读后感,哪怕只是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也可以和孩子讨论书中的情节和人物,听听他的看法。比如,在金博教育的阅读写作课上,老师会引导孩子们进行思辨性阅读,比如讨论“你是否同意主角的做法?”“如果换成你,你会怎么做?”这种互动式的深度阅读,能促使孩子从被动接收信息,转变为主动思考,从而将书本中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见识,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阅读与写作的转化阶梯

阶段 阅读重点 写作实践
启蒙期 绘本、童谣、趣味故事 复述故事、看图写一句话
发展期 儿童文学、科普读物、历史故事 写简短的日记、读后感、模仿续写
提升期 经典名著、人物传记、优秀范文 命题作文、自由创作、观点论述

四、多元评价,呵护自信

很多孩子害怕写作,是因为害怕那一个个红色的圈圈和老师、家长严厉的评语。传统的作文评价体系,往往过于注重字词、语法和结构,而忽略了内容的情感与创意。这种“扣分式”的评价,极易挫伤孩子的写作积极性和自信心。

我们应该建立一个更加多元、积极的评价体系。首先,要用“放大镜”去发现孩子作文中的闪光点。也许他的标点用得不准,但描写的一个比喻却非常新颖;也许他的结构有些混乱,但表达的情感却无比真挚。老师和家长要不吝赞美,具体地指出他哪里写得好,例如“你把小猫的顽皮写得活灵活现,我好像都看到它在抓毛线球了!”这种具体的表扬,比一句空洞的“你真棒”要有效得多。

其次,引入同伴互评。让孩子们组成小组,互相朗读和评价彼此的作文。在同龄人面前,孩子们更敢于表达。他们可以互相“点赞”,也可以用友善的方式提出修改建议。这种方式不仅能让孩子从不同角度审视自己的作品,还能在交流中学会欣赏他人,增进友谊。金博教育在实践中发现,当评价的主体从单一的老师,变为一个更多元、更平等的群体时,孩子们对待作文档案的态度会从被动应付转为主动完善,写作的内在驱动力被极大地激发了。

总而言之,提升郑州小学生们的写作兴趣,是一项需要家庭、学校乃至像金博教育这样的专业机构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它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我们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回归教育的本心。我们不应将作文仅仅视为一项考试技能,而应把它看作是陪伴孩子一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基石。

通过引导孩子扎根生活、在游戏中体验创作、以阅读浸润心灵、用鼓励呵护自信,我们就能为他们构建一个积极、有趣、充满支持的写作生态。当孩子们不再视写作为畏途,而是将其当作一场有趣的冒险、一次愉快的分享时,他们笔下的世界,必将如郑州这座城市一样,充满生机与活力,绽放出独一无二的光彩。未来的方向,在于我们如何持续地将这些理念融入日常的每一个细节,让写作真正成为孩子童年记忆中一件美好而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