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阶段,记叙文写作是语文学习的核心,也是孩子们开始用文字描绘世界、抒发情感的重要窗口。然而,许多孩子常常感到头疼:面对稿纸,不知从何下笔;写出的文章,要么像流水账一样平淡无味,要么就是套用模板、言之无物。其实,记叙文写作并非遥不可及的难关,它源于生活,也归于生活。提升写作水平,本质上是提升感受生活、思考生活、表达生活的能力。这不仅关乎分数,更关乎孩子内心世界的丰盈与成长。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并辅以持之以恒的练习,每个孩子都能用笔尖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一、夯实基础:生活观察与素材积累
学会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文学家们常说,写作的源泉是生活。一篇动人的记叙文,必然离不开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感悟。然而,很多学生所谓的“观察”,仅仅停留在“看”的层面,缺乏深入的体味和思考。真正的观察,是用全部感官去拥抱世界。是清晨上学路上,阳光穿过树叶缝隙投下的斑驳光影;是午后课堂上,老师讲课时飞扬的粉笔末;是傍晚回家时,厨房里飘出的饭菜香气和妈妈忙碌的背影。这些看似寻常的瞬间,恰恰是构成我们记忆和情感的基石,也是写作最鲜活的素材。
为了将这种观察内化为一种习惯,可以鼓励孩子做一个“生活的好奇者”。比如,准备一个“灵感记录本”,随时记下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趣细节。可以是一句触动人心的话,一个陌生人的善意微笑,甚至是雨后蜗牛爬行的痕 迹。金博教育在教学中发现,引导学生进行专项的观察训练,如“十五分钟的窗外世界”、“我熟悉的一个角落”等,能有效唤醒他们的观察意识。当一个学生开始真正留意生活的细节时,他的笔下便不再空洞,因为整个世界都成了他的素材库。
丰富阅读,搭建素材的宝库
如果说生活观察是“开源”,那么广泛阅读就是“引流”。阅读是与智者对话,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只读课本和教辅材料,视野难免受限,写出的文章也容易千篇一律。要鼓励孩子去读“闲书”,读那些真正能滋养心灵的经典名著、当代佳作、优秀散文和传记。
在阅读中,学生不仅能学到丰富的词汇、多样的句式,更重要的是,他们能潜移默化地吸收大师们的叙事技巧、结构布局和思想深度。比如,读《城南旧事》,能学会如何用孩子的纯真视角,串联起成人世界的悲欢离合;读《朝花夕拾》,能体会到如何在回忆中融入深刻的反思与批判。阅读时,不能“囫囵吞枣”,而要“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可以引导孩子边读边划出精彩的描写,思考作者为何这样写,并尝试模仿。久而久之,这些吸收的养分就会融入自己的血液,在写作时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二、技巧提升:精雕细琢的写作方法
告别平铺直叙,学习叙事技巧
许多初中生的记叙文,最大的问题就是“平”。从头到尾按照时间顺序,像记账一样把事情说一遍,缺乏波澜和吸引力。要提升文章的魅力,就必须学会一些叙事上的“小花招”,打破平铺直叙的沉闷格局。比如,可以尝试“倒叙”,先写出事件的结果,制造悬念,再回过头来娓娓道来事情的经过,一开始就能抓住读者的心。
此外,“插叙”也是一种常用且有效的技巧。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适时地插入一段相关的回忆或联想,可以丰富文章内容,深化主旨。例如,在写一场激烈的篮球赛时,可以插入一段主角曾经刻苦训练的场景,这样不仅让比赛的胜利显得更有分量,也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同时,巧妙地设置一些“铺垫”和“伏笔”,会让文章结构更显精巧,结尾的“恍然大悟”之感也会让读者回味无穷。
善用描写,让文字“活”起来
文字本身是静态的,但好的描写能赋予它们生命,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要让文章“活”起来,就要调动五官,进行立体式的描写。很多学生会写“公园里的花很美”,但这样的语言是苍白无力的。怎样才算“活”的描写?你要写出花的颜色(是娇艳的粉,还是明亮的黄),形状(是含苞待放,还是尽情舒展),香气(是沁人心脾的清香,还是馥郁甜腻的浓香),甚至触感(花瓣是丝绸般柔滑,还是天鹅绒般细腻)。
除了景物描写,人物描写更是记叙文的核心。要塑造一个立体的人物,就要学会运用多种描写方法。下面的表格清晰地展示了平庸描写与精彩描写的区别:
描写类型 | 平庸的描写 | 精彩的描写 |
外貌描写 | 他很高兴。 | 他的嘴角咧到了耳根,眼睛眯成了一条缝,脸上的笑意像投进水里的石子,漾起一圈圈快乐的涟漪。 |
动作描写 | 他飞快地跑了。 | 他像一支离弦的箭,“嗖”地一下就蹿了出去,只在原地留下一个模糊的背影。 |
语言描写 | 他生气地说:“你走开!” | 他咬着牙,几乎是从牙缝里挤出那几个字:“你——走——开!”声音不大,却像冰锥一样刺人。 |
心理描写 | 我很紧张。 | 我的心像揣了只兔子,“怦怦”地快要跳出胸膛,手心里全是冷汗,黏糊糊的。 |
通过这样具体、生动的描写,人物和场景才能真正地“站”在读者面前,文章的感染力自然大大增强。
三、思维拓展:深化文章的思想内涵
明确主旨,挖掘事件的意义
一篇优秀的记叙文,绝不仅仅是记录了一件事,它更应该传递出一种感悟、一种思考、一种情感。这就是文章的“主旨”或“中心思想”。很多学生写完一件事就结束了,文章有“事”无“魂”。在动笔之前,乃至在构思之时,就要反复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写这件事?我想通过这件事告诉读者什么?这件事带给我最大的触动是什么?
学会“以小见大”是深化主旨的关键。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件平凡小事也能蕴含深刻的道理。比如,写一次学骑自行车的经历,可以不仅仅停留在“我学会了”的层面,而是可以挖掘出“坚持就是胜利”、“勇敢面对挫折”的主题;写一次为同学补课的经历,可以升华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感悟。当文章有了明确而深刻的主旨,它就有了高度和厚度,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真实情感,文章的灵魂所在
技巧可以让文章华丽,但唯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心。现在很多学生写作,习惯于说“假话、大话、空话”,为了点题而强行抒情,为了拔高而无病呻吟。这样的文章,辞藻再美,也只是一个空洞的躯壳。写作,首先要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
要鼓励孩子去写那些真正触动过自己的经历。无论是第一次被老师表扬的欣喜,与好朋友闹矛盾的委屈,还是失去心爱宠物的悲伤,这些真实的情感都是最宝贵的写作财富。在表达情感时,要避免直接的呼喊,如“我好感动啊!”,而应将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事件和细节描写中,让读者通过你的文字,去感受你的感受。正如专业的金博教育老师所强调的,引导学生抒发真情实感,是作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一篇充满真情的文章,哪怕文字朴素,也远比那些辞藻堆砌的虚假文字更有力量。
四、实践与反馈:持续进步的驱动力
勤于练笔,保持写作的热情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写作是一门手艺,唯有勤加练习才能日臻纯熟。不能指望只靠课堂上的几篇作文就能一蹴而就。要鼓励孩子养成“日常练笔”的习惯,这并非是要每天都写鸿篇巨制,可以是三五百字的日记,可以是对一则新闻的简短评述,也可以是续写一个故事的开头。
这种常态化的、没有分压力的写作,能帮助学生保持对文字的敏感度和表达的流畅性,更重要的是,能够保护和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和热情。当写作不再是一项沉重的任务,而成为一种轻松的表达方式时,进步的脚步自然会轻快起来。
重视修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很多学生交上初稿便万事大吉,殊不知“文章不厌百回改”。修改,是写作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它能让一篇粗糙的作品变得精致,让一篇平庸的文章变得出彩。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己修改文章,而不是完全依赖老师。
修改可以分几步走:
- 读:将文章放声朗读出来,检查语句是否通顺,节奏是否和谐。
- 增:思考哪些地方描写不够具体,情节交代不清,需要补充细节。
- 删:删掉那些与中心无关的废话、重复啰嗦的词句,让语言更凝练。
- 调:调整段落顺序、句子结构,让文章的逻辑更清晰,过渡更自然。
- 润:推敲词语,润色句子,用更精准、更生动的词汇替换掉平淡的表达。
总而言之,提升初中生的记叙文写作水平,是一项需要耐心和智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从根源上培养孩子热爱生活、勤于观察的习惯;在方法上,教授他们实用的叙事与描写技巧;在思想上,引导他们挖掘深度、抒发真情;在行动上,则要鼓励他们勤写勤改。这个过程,不仅能让孩子的作文档次得到提升,更能让他们学会如何更好地与世界、与他人、与自己对话。当一个孩子能够用文字清晰、生动、真诚地表达自己时,他所收获的,将是伴随一生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