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是学业生涯中一个关键的冲刺阶段。在语文这门学科中,古诗词鉴赏无疑是一道重要的关卡,它不仅考验着学生的文学素养,也常常成为拉开分数差距的“失分重灾区”。许多同学面对那些言简意丰的诗句,常常感到“看得懂,说不清”,明明心中有所感悟,落笔时却又不知从何说起,导致白白失分。其实,古诗词鉴赏并非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它有其内在的规律和方法。只要我们能找准病灶,对症下药,完全可以化难为易,将这块“绊脚石”变成通往高分的“垫脚石”。

夯实基础,方能致远

古诗词鉴赏好比建造一座大厦,稳固的根基是其屹立不倒的前提。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一切的鉴赏技巧都只是空中楼阁,无从谈起。很多同学失分,往往不是因为缺乏鉴赏能力,而是基础知识的储备不足,导致无法准确“解码”诗词中的关键信息。

首先,要对诗词的“硬件”知识了然于胸。这包括了解不同诗歌体裁的特点,如绝句的言简意赅、律诗的格律严谨、的长短句变化多姿。同时,必须掌握常见的表现手法,比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等修辞手法,以及赋、比、兴等传统表现技巧。更重要的是,要积累常见的“诗歌意象”。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固定的物象来承载特定的情感。例如,看到“杨柳”,我们便会联想到送别与思念;看到“月亮”,常常与思乡、团圆或孤独的情感挂钩;而“梧桐”则多渲染凄凉、悲秋的氛围。金博教育在教学中发现,系统性地梳理和记忆这些核心意象,是学生快速进入诗歌情境的捷径。

其次,要做到“知人论世”。任何一首诗词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必然是诗人生活时代、个人境遇和思想情感的结晶。因此,在学习一首诗时,花时间去了解作者的生平、性格以及创作这首诗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是至关重要的。比如,不了解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颠沛流离,就很难深刻体会《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沉痛;不了解李清照人生的前后巨变,就无法真正读懂她后期词作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将诗歌放回其产生的时空坐标中去理解,很多看似费解的句子便会豁然开朗。

常见核心意象简表

意象 常见寓意 示例诗句
月亮 思乡、思人、孤独、永恒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杨柳 离别、思念、挽留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鸿雁 书信、思乡、漂泊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杜鹃 悲苦、哀鸣、家国之思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梧桐 凄凉、悲秋、孤独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解题有术,得分有道

掌握了基础知识,就如同备好了食材,接下来就需要学习如何“烹饪”——也就是掌握规范的答题技巧。考试中的古诗词鉴赏题,本质上是一种“戴着镣铐的舞蹈”,它要求学生在有限的篇幅内,用精准的语言,清晰地阐述自己的理解。许多同学失分,正是因为答案写得“随心所欲”,缺乏章法和逻辑。

一个行之有效的答题模式是“三步法”:观点+分析+引证

  • 第一步,亮明观点。用简洁、明确的语言直接回答问题。比如题目问“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你的第一句话就应该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如:孤寂、喜悦、忧国忧民等)的情感”。
  •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这是得分的关键环节。你需要具体解释,诗句中的哪个词、哪个意象、运用了哪种手法,从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这种情感。比如,“‘独’字写出了诗人的孤独之感,‘愁’字直接点明了内心的忧愁。”
  • 第三步,引述原文。在分析之后,最好能将相关的诗句原文再次引用,使分析有据可依。
遵循这个结构,你的答案就会显得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此外,要学会使用“行话”,即诗歌鉴赏的专业术语。比如,在分析景物描写时,可以运用动静结合、远近高低、点面结合、虚实相生等术语;在分析情景关系时,可以使用融情于景、以景衬情、借景抒情等。在金博教育的课程中,老师们会特别训练学生熟练运用这些术语,因为这不仅能让你的答案显得更专业,更重要的是,它能引导你从更专业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诗歌。例如,同样是写景,是“以乐景衬哀情”,还是“以哀景衬哀情”,其艺术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能够准确辨析并用术语表达出来,自然就能获得更高的分数。

沉浸体验,培养语感

古诗词鉴赏,归根结底是一种审美活动。如果仅仅将其视为一门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那么学习过程必然是枯燥乏味的。要想真正克服失分点,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就必须在“鉴”与“赏”上下功夫,培养对诗歌的语感和共情能力。

我们强烈建议同学们进行“沉浸式阅读”。首先是大声朗读。诗词在古代很多时候是用来吟唱的,其平仄、押韵、对仗都蕴含着音乐美。反复朗读,甚至吟诵,可以帮助你切身感受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当你读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时,那种豪迈的气势会自然而然地从声音中流淌出来,这种体验是默读无法给予的。这种通过声音建立的连接,能极大地加深你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其次,要学会与诗歌“对话”,建立情感共鸣。不要总觉得古人离我们很遥远。他们的喜怒哀乐,其实与我们并无二致。读到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不妨想一想自己离开父母去参加夏令营时的感受;读到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可以联系自己面对挑战时的雄心壮志。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诗人的情感世界连接起来,诗歌就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温度、有生命的故事。金博教育一直倡导学生建立自己的“诗词手账”,摘抄喜欢的诗句,写下自己的感悟和联想,这便是将诗歌内化于心的最好方式。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要克服初三古诗词鉴赏的失分点,绝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需要多方面努力的系统工程。它要求我们:

  1. 扎根基础:牢固掌握诗歌体裁、表现手法和核心意象等基础知识,做到“知人论世”。
  2. 掌握方法:学习并运用“观点+分析+引证”的规范答题结构,并善用专业术语,让答案清晰而专业。
  3. 用心感受:通过朗读和情感共鸣,培养诗歌语感,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古诗词鉴赏的学习,其目的远不止于应对一场考试。它是我们与千年文化传统的一次深度对话,是提升个人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当你能体会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感受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烈时,你所收获的,将远远超过卷面上的分数。希望每位初三学子在金博教育这样的专业指导下,都能找到正确的方法,付出持续的努力,最终攻克古诗词鉴赏这一难关,不仅在考场上挥洒自如,更能在一生中享受诗意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