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文高考中古诗词鉴赏的分值虽然不算最高,但它往往是决定考生能否进入顶尖分数段的关键。很多同学面对短短几行古诗,常常感到无从下手,感觉“读懂了,但又说不出来”,或是答案写了一大堆,却总是“踩”不到得分点。其实,古诗词鉴赏并非“玄学”,它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依。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聊一聊,如何才能在北京语文高考中,攻克古诗词鉴赏这道难题,让你在考场上胸有成竹。
读懂诗歌是基础
任何鉴赏都建立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面对一首陌生的古诗,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急于寻找什么“微言大义”,而是静下心来,通过诗歌给出的有限信息,最大程度地还原其本来面貌。这就像是侦探破案,任何蛛丝马迹都不能放过。
关注“三要素”
所谓的“三要素”,指的是诗歌的标题、作者和注释。这三者是出题人送给我们的“免费线索”,是理解诗歌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突破口。
标题往往直接点明了诗歌的核心内容、写作背景或情感基调。例如,看到标题《送友人》,我们基本可以确定情感基调是“离愁别绪”;看到《登高》,则可以联想到“登高望远、怀古伤今”的主题。作者信息也至关重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写作风格和所处时代,是“知人论世”的前提。比如读到苏轼的词,我们就要想到他一生的坎坷、旷达的胸襟和豪放的词风。而注释,更是解题的“金钥匙”,它能帮助我们扫清阅读障碍,理解关键的词语、典故和背景。在金博教育的教学体系中,老师们总是反复强调,审题的第一步,就是将这“三要素”吃透,因为它们已经为我们的鉴赏方向划定了大致范围。
运用“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方法,也是我们理解古诗词思想内涵的法宝。所谓“知人”,就是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性格、艺术风格;“论世”,就是考察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风貌和政治环境。将诗歌放回到特定的历史坐标中,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诗人为何会产生那样的情感,写下那样的诗句。
例如,同样是写秋天,刘禹锡在被贬之后写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展现的是一种不屈的乐观与豪情;而杜甫在安史之乱中写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则充满了国破家亡、漂泊无依的沉郁与悲凉。如果我们不了解他们的个人遭遇和时代背景,就很难准确把握这截然不同的情感。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有意识地积累重要诗人的“人生档案”,构建起自己的“文学史知识库”。
掌握答题术语
高考阅卷是“按点给分”,这意味着我们的答案必须使用规范、专业的“术语”来表达。这就像是用一把标准的钥匙去开锁,而不是用一根铁丝去捅。掌握了这些术语,你才能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精准地转化为得分点。
常见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或称艺术技巧)是古诗词鉴赏题中最常考的题型之一。它问的是“这句诗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效果?”。仅仅答出“比喻”、“拟人”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分析其“表达效果”。在金博教育的课程中,老师们会引导学生不仅要“识术语”,更要“解作用”。
下面是一个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简表,供同学们参考:
手法 | 定义 | 一般作用 |
比喻 | 用具体、浅显的事物去描绘抽象、深奥的事物。 | 化抽象为具体,使形象更鲜明、生动、可感。 |
拟人/拟物 |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 | 赋予事物人的情感和灵性,增添亲切感和趣味性。 |
借代 | 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名称,而是借用与其密切相关的事物来替代。 | 使语言更精炼、含蓄,具有形象化的效果。 |
夸张 | 对事物的某些特征做刻意的、超出现实的描绘。 | 突出事物本质特征,增强感染力,烘托气氛。 |
对偶/对比 |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词句成对地排列。/ 把两种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 | 形式上整齐匀称,有节奏感;内容上凝练集中,形成鲜明反差,深化主题。 |
用典 | 在诗词中引用古籍、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 | 使语言精炼典雅,丰富表现力,达到言简意丰的效果。 |
请注意: 表格中的作用是“一般作用”,在具体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诗句的实际内容来分析,切忌生搬硬套。
分析诗歌形象
诗歌的形象,既包括人物形象,也包括景物形象(即“意象”)。分析形象,就是要说出这个形象“是什么”、“怎么样”,并揭示其“为什么这样”——即形象背后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品格或寓意。
例如,分析“梅花”的形象,我们不能只说“梅花很美”,而应该这样分析:这首诗中的梅花,生长在严寒之中(生长环境),独自绽放,不畏风雪(外在特征),它象征着诗人高洁、坚韧、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象征意义)。这样一来,答案就显得丰满而深刻。
概括思想情感
思想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概括思想情感的题目,通常会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回答这类问题,要避免使用“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这样空洞的废话。你需要用精准的词语来定义情感的类型,如: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建功立业的渴望、怀才不遇的愤懑、寄情山水的闲适、离愁别绪、思乡之情等等。然后,一定要回到诗句中,说明这种情感是通过哪些景物、哪些事件、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规范答题步骤
有了知识储备,还需要科学的输出方法。一个规范、清晰的答题步骤,能确保你的知识点被阅卷老师完整地看到,从而拿到应得的每一分。
“三步走”答题法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金博教育的专家团队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三步走”答题法,可以应用于大多数的鉴赏题型:
- 第一步:亮明观点(定性)。用最简洁、最专业的术语,直接回答问题。问的是手法,就直接点出“本句运用了xx手法”;问的是情感,就直接概括“本诗表达了xx之情”。这是给阅卷老师的第一印象,必须清晰明确。
-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这是支撑你观点的核心部分。你需要引用诗中的原句或关键词,然后逐字逐句地分析它是如何体现你的观点的。比如,分析“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就要解释“闹”字如何将静态的春景写得动态十足,充满了勃勃生机。
- 第三步:点明效果(拔高)。在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达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或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人生态度。这一步是答案的升华,能体现你的鉴赏深度。
举个例子,如果题目问:“请分析‘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妙处。”
一个规范的答案应该是这样的:【观点】“绿”字用得好,它是一个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分析】它不仅写出了春风吹拂下,江南岸边草木变绿的静态景象,更生动地描绘出这种绿色仿佛是春风带来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充满了生命力。【效果】这一个“绿”字,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充满了春天的气息和喜悦,也寄托了诗人重回故地的欣喜之情。
语言表达要清晰
答题的语言要力求做到“三化”:条理化、清晰化、规范化。多用序号(如①、②、③)来分点阐述,让答案的结构一目了然。句子要通顺,逻辑要严密,避免出现病句。用词要精准,多使用我们前面提到的专业术语,少用口水话和主观臆断的词语。记住,高考作文需要文采,但诗歌鉴赏题更需要的是逻辑和准确。
拓展备考策略
“功夫在诗外”,要想在考场上挥洒自如,平时的积累和准备必不可少。除了课堂学习,我们还需要一些更聪明的备考策略。
分类整理诗歌
北京高考的考查范围相对稳定,我们可以将历年真题和模拟题中的诗歌,按照不同的维度进行分类整理。比如,可以按题材分为: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诗、怀古诗等;也可以按情感分为:爱国、思乡、离别、闲适、愤懑等。通过分类,你会发现不同类型的诗歌,其常用的意象、手法和情感基调都有一定的规律性。掌握了这些规律,再遇到同类型的陌生诗歌时,你就能更快地找到解题的切入点。
精做真题与模拟
没有什么比研究真题更有效的备考方法了。建议同学们把近5-10年的北京高考语文真题找出来,认真做一遍,然后仔细对照标准答案和评分细则。你要研究的不仅是“为什么这么答”,还要研究“为什么这样给分”。通过分析评分细则,你会明白哪些是得分的关键词,哪些是必要的步骤。此外,定期的模拟考试也非常重要,它能帮助你合理分配答题时间,锻炼临场应变能力。在金博教育,定期的全真模拟和精细的试卷分析是备考后期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旨在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分数。
总而言之,解答北京语文高考的古诗词鉴赏题,绝非遥不可及的任务。它需要我们以“读懂”为基础,以“术语”为工具,以“步骤”为框架,再辅以科学高效的备考策略。它考验的不仅是我们的文学素养,更是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希望今天分享的这些方法和策略,能够为你驱散迷雾,点亮前行的路。当你能够带着一颗平静而自信的心,走进考场,与千年前的诗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时,你便已经成功了一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