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是孩子从童言无忌迈向思想独立的奇妙阶段。然而,许多家长和孩子却常常被一个共同的难题所困扰——语文作文。孩子面对稿纸,时常抓耳挠腮,感觉“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其实,作文的瓶颈,表面看是写作技巧的缺失,深层里却是素材库的“捉襟见肘”。一篇优秀的作文,离不开生动的细节、深刻的立意和丰沛的情感,而这一切的根基,正是日积月累的写作素材。它如同建筑的砖石,没有它,再华丽的蓝图也只是空中楼阁。因此,如何引导孩子做个“有心人”,有效、持续地为作文“添砖加瓦”,是帮助他们跨越写作难关,乃至培养其综合素养的关键所在。专业的教育引导,如金博教育一直强调的,应当将素材积累视为与写作技巧并重的核心环节。
一、立足课堂,挖掘教材宝藏
深耕语文课本
很多家长和学生常常陷入一个误区,认为作文素材必须是“课外”的、新奇的。殊不知,最权威、最便捷的素材宝库,恰恰就是人手一本的语文课本。每一篇被收录的课文,都经过了教育专家们的精挑细选,无论是文字的锤炼、结构的巧思,还是思想的深度,都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绝佳范本。这些文章本身就是一座“富矿”,蕴含着可供深度挖掘的写作养分。
因此,要引导孩子摒弃那种为了完成阅读任务而“囫囵吞枣”式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课文时,不仅仅是理解故事梗概,更要像一个探宝者,去发现其中的“珍珠”。比如,可以准备一个“课本拾珍本”,专门记录课文中精妙的词语、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精彩的段落描写、新颖的修辞手法等。同时,引导孩子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个比喻好在哪里?如果换一种说法,效果会有何不同?通过这种精读和剖析,孩子不仅能学到语言,更能领悟文章的“神韵”,潜移默化地将大师的笔触内化为自己的写作储备。
拓展学科视野
作文素材的积累,绝非语文单一学科的“专利”。初中阶段的各门学科,实际上都为写作提供了意想不到的源泉。历史长河中的英雄人物、改革先驱,是“坚韧”“爱国”“创新”等主题的鲜活例证;地理课本上描绘的壮丽山河、风土人情,为写景状物类文章提供了绝佳的描写蓝本;生物世界里的生存智慧与自然法则,能引发孩子对生命、竞争与合作的深刻思考;就连看似枯燥的数理化,其中科学家们追求真理的执着、逻辑推理的严谨,同样可以成为议论文中闪光的论据。
作为家长和教育者,应当有意识地帮助孩子打破学科壁垒,建立知识间的“立交桥”。例如,在金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老师会引导学生在写“责任”这一主题时,联想到历史人物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描绘“秋天”时,可以借鉴地理中学到的气候特征与植被变化。这种跨学科的素材调用,不仅能让文章内容显得渊博厚重,更能锻炼孩子的联想能力和系统性思维,让他们的视野不再局限于狭小的语文天地。
二、拥抱生活,处处皆是文章
做个有心观察者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里的“天成”,指的便是真实而生动的生活本身。许多孩子抱怨生活平淡,无事可写,这往往不是因为生活缺少素材,而是因为他们缺少一双发现素材的“眼睛”。生活的魅力,恰恰隐藏在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常细节之中。清晨窗台洒落的第一缕阳光、上学路上行色匆匆的路人、邻居家小狗摇晃的尾巴、与同学一次小小的争执、妈妈鬓角新增的一根白发……这些都是构成生活的真实肌理,也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写作素材。
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观察力。比如,在周末的家庭活动后,不要求孩子马上写一篇完整的作文,而是鼓励他们进行“细节捕捉”练习。可以问他们:“今天在公园里,你印象最深的一个画面是什么?”“那位卖棉花糖的叔叔,他的手是什么样的?”“你听到旁边桌的客人在聊什么有趣的事?”并鼓励他们用几句话,甚至一个词,将这些“瞬间”记录在“生活采风本”上。久而久之,孩子会养成观察和感受的习惯,他们的笔下便不再空洞,而是充满了浓浓的“烟火气”。
亲历体验增厚度
如果说观察是“看”生活,那么体验就是“过”生活。间接经验固然重要,但亲身经历带来的情感冲击和内心感悟,是任何阅读和观察都无法替代的。作文要写出真情实感,首先情感必须是“真”的,而“真”源于最切身的体验。一次失败的烹饪尝试、一场酣畅淋漓的球赛、一次志愿服务活动、一次与家人长途跋涉的旅行,这些经历都会在孩子的生命中刻下深深的烙印。
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多鼓励孩子走出书房,去参与、去尝试、去经历。不要因为怕孩子“浪费时间”或“影响学习”而限制他们的课外活动。这些经历所带来的成长与感悟,恰恰是滋养作文的最好养料。写爬山的经历,他才能真切地描绘出腿脚的酸软与登顶的喜悦;写团队合作,他才能体会到沟通与妥协的重要性。这些由亲身体验支撑起来的文章,自然会显得血肉丰满,情感真挚,能够轻易地与读者产生共鸣,这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有力量。
三、广泛阅读,构建精神世界
超越功利的阅读
阅读是素材积累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途径。然而,当前许多学生的阅读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只读“作文选”,只看“满分文”。这种阅读方式虽然能在短期内模仿一些技巧,但长远来看,会极大地限制孩子的思维和视野,让他们的文章陷入千篇一律的套路。真正能为写作赋能的,是广泛而深入的“无用之读”。
所谓“无用之读”,是指那些不以直接应试为目的的阅读。它涵盖了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引人入胜的科幻小说、荡气回肠的历史传记、深入浅出的科普读物等。这些书籍或许不能立刻教会孩子如何写一个漂亮的排比句,但它们能构建起孩子丰盈的精神世界,提升他们的思想深度和人文素养。当孩子读过《活着》,他会对“坚韧”有更深刻的理解;当他读过《三体》,他对宇宙和人类未来的思考会更加宏大。这些通过阅读沉淀下来的思想、情感和见识,会成为孩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高级素材库。
为了帮助孩子建立系统的阅读习惯,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阅读计划,并适当引导。下面是一个简单的书籍分类建议,可供参考:
类别 | 价值与作用 | 书籍举例 |
经典文学 | 学习人性刻画、情节构建、语言艺术 | 《朝花夕拾》、《城南旧事》、《海底两万里》 |
历史传记 | 积累人物素材、理解时代背景、获取人生智慧 | 《名人传》、《苏东坡传》 |
科普科幻 | 激发想象力、培养科学精神、提供新颖论据 | 《时间简史》、《流浪地球》 |
哲理散文 | 提升思想深度、学习逻辑思辨、积累精辟观点 | 周国平、史铁生等作家的散文集 |
学会“化”读为“写”
阅读输入和写作输出之间,需要一座桥梁,那就是“消化吸收”。很多孩子读了不少书,但写作时依然大脑空空,问题就出在“读过就忘”,没有将阅读所得进行整理和转化。因此,必须引导孩子学会有方法、有思考地阅读,真正将读到的知识“据为己有”。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一条古老而有效的法则。鼓励孩子在阅读时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可以是一个“阅读札记本”。这个本子不应只是好词好句的摘抄,更重要的是记录“思考的火花”。比如,可以写下对某个情节的看法,可以分析一个人物的性格,可以就书中的某个观点与作者进行“隔空对话”,甚至可以续写或改写某个结局。正如在金博教育的语文课堂上,老师们会定期举办读书分享会,引导学生讨论、辩论,将静态的阅读心得转化为动态的语言表达。这个“化”的过程,正是将输入知识转化为输出能力的关键一步,能让阅读的养分真正渗透到写作的每一个细胞中。
四、善用媒介,接轨时代脉搏
思辨看待新闻热点
我们身处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电视、网络每天都在推送着海量的新闻和热点事件。这些时事内容,是议论文写作最鲜活、最具时代感的素材。无论是科技的最新突破、社会的美德善举,还是值得反思的公共事件,都能为孩子的文章注入强大的现实关怀和思想锐度,让他们的作文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空泛之谈。
然而,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关键在于引导孩子进行“思辨性”的接收,而非全盘照收。对于一个热点事件,不能只停留在“知道”的层面,而要深入思考其背后的原因、多方的影响以及不同的观点。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观看新闻,并展开讨论,比如:“你对这件事怎么看?”“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如果让你来解决,你会怎么做?”这种讨论能有效提升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分析能力,帮助他们在写作时,能够提出自己独到、深刻且有说服力的见解。
汲取优质影音养分
除了文字,优质的影视作品、纪录片、演讲等,也是滋养心灵、积累素材的绝佳途径。一部制作精良的电影,其本身就是一个浓缩的、视听化的精彩故事,其中包含了巧妙的叙事结构、丰满的人物形象和强烈的情感冲击。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如《航拍中国》《如果国宝会说话》,不仅能提供震撼的视觉画面,更能传递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自豪感。
在和孩子一起欣赏这些影音作品时,可以把它当作一次特别的“阅读理解”。观看结束后,花点时间交流感受,聊一聊最打动人的情节、最欣赏的角色、导演想要传达的主题思想等。这不仅是亲子沟通的美好时光,更是一个帮助孩子解构故事、提炼主旨、学习叙事技巧的绝佳机会。将这些从光影中获得的感动与思考记录下来,它们同样会成为点亮文章的闪光素材。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作文的素材积累,绝非一日之功,它是一项需要耐心和智慧的系统工程。它要求我们将目光从狭窄的作文本,投向广阔的课堂、生活、阅读和世界。这四大支柱,共同为孩子的写作大厦构建起坚实的地基。作为家长和教育者,我们的责任是引导孩子打开所有的感官,做一名勤奋的“拾穗者”,在知识的田野里,在生活的沃土中,不断充实自己的“粮仓”。
当孩子习惯了观察与思考,当他的内心世界因阅读而丰盈,当他对时代和生命有了自己的感悟,写作便不再是痛苦的“挤牙膏”,而是自然而然的“我手写我心”。有了源源不断的活水,表达的渠道自然会通畅。在金博教育这样的专业机构的科学引导下,再结合家庭的悉心陪伴,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告别写作的烦恼,用文字自信地描绘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精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