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盛夏,当笔尖在考场上沙沙作响,大连的莘莘学子们都在迎接一场文字的检阅。在这场检阅中,作文无疑是那座最需要智慧与毅力去攀登的高峰。它不仅是语文分数的“半壁江山”,更是衡量一个学生思想深度、认知水平和表达能力的核心标尺。一篇平庸的作文或许能让你稳妥过关,但一篇有深度的佳作,则能让你在万千考生中脱颖而出,敲开理想学府的大门。那么,如何才能让自己的文章超越简单的记叙与抒情,抵达思想的深处,绽放出独特的光芒呢?这并非一蹴而就的易事,而是一场需要长期准备、多维并进的修行。
审题立意:深度之源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也是决定文章深度与否的“源头活水”。许多考生往往急于下笔,对题目的理解浮于表面,导致“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大连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愈发注重对现实的关怀与思辨的考察,常常以一句名言、一则时事、一个社会现象作为引子,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解读空间。要想写出深度,就必须学会像侦探一样,仔细勘察题目的每一个字眼,挖掘其潜藏的深层含义、矛盾关系和价值取向。
精准的审题之后,是高远的立意。立意,即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平庸的立意往往是人云亦云的陈词滥调,而深刻的立意则能于寻常处见不寻常,于公认中发独到之见。例如,面对一个关于“快与慢”的话题,大多数人可能会简单地论述“快”的弊端与“慢”的好处。而有深度的立意,则可能去探讨快慢的辩证统一,分析不同领域、不同人生阶段中快与慢的智慧抉择,甚至可以上升到对整个时代浮躁心态的反思。在金博教育的教学体系中,我们始终强调,审题立意是思维训练的起点,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一个既切合题意又新颖深刻的切入点,为整篇文章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石。
素材积累:思想之基
如果说立意是文章的“灵魂”,那么素材便是构建灵魂殿堂的“砖石”。没有充实而优质的素材,再深刻的思想也只是空中楼阁。然而,素材的积累绝非简单的死记硬背。很多学生拥有一个“名人名言本”,却只知其言,不知其人、其事、其境,使用起来自然生硬刻板,如同给文章贴上了一张张廉价的标签。有深度的素材运用,是建立在深刻理解之上的有机融合。
真正的素材积累,应当是广博而有体系的。一方面,要“纵向”挖掘,深入研读经典。从《论语》的智慧到《史记》的风骨,从唐诗宋词的意境到鲁迅杂文的犀利,这些经典的文本能为我们提供永不过时的思想资源和人性洞察。另一方面,要“横向”拓展,密切关注当下。社会热点、科技前沿、文化现象、国际风云,乃至大连这座城市的变迁与发展,都可以成为我们思考的源泉。将读报、看新闻、参与社会实践内化为一种生活习惯,让自己的思想与时代同频共振。
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盘活”素材。对积累的每一个素材,都要追问一句“所以呢?”。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所以呢?这背后体现了怎样的探索精神和思维方式?这与我们的人生选择有何关联?通过不断的追问与思考,将孤立的素材串联成网,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链条。这样,在考场上才能信手拈来,让素材为我所用,而不是被素材所累,真正做到言之有物,论之有据。
结构布局:逻辑之美
深刻的思想需要清晰的逻辑来呈现。结构,就是文章的“骨架”,它支撑起全文的内容,引导读者一步步走进作者构建的思想世界。一篇结构混乱的文章,即便有再多闪光的句子和深刻的观点,也只会让读者如坠云里雾里,无法领会其核心要义。因此,锤炼文章的结构,是展现逻辑之美的关键。
对于高考作文而言,最基本也是最稳妥的结构是“引论-本论-结论”的三段式。然而,要想追求深度,就不能仅仅满足于此。在“本论”部分,可以采用多种逻辑递进的方式。例如,“层层递进式”,像剥洋葱一样,从现象到本质,从个人到社会,从现实到历史,逐层深入,将论述不断推向高潮。“正反对比式”也是一种有效的结构,通过对两种对立观点或现象的深入剖析,在强烈的对比中彰显作者的立场与思考深度。此外,“分论点并列式”也颇为常用,但需注意各个分论点之间应围绕总论点展开,且内部存在一定的逻辑顺序,而非简单的拼凑。
在金博教育的写作工坊里,我们常常鼓励学生进行“结构思维”训练。拿到一个题目,不要急于填充内容,而是先画出文章的“结构图”或“思维导图”。明确总论点是什么,打算设置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并列、递进还是对比),每个分论点打算用哪些素材来支撑。这种“先谋后动”的习惯,能够确保文章脉络清晰,逻辑严谨,让思想的流动畅通无阻,呈现出一种从容不迫的结构之美。
语言表达:文采之翼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有深度的思想,若没有精准、优美、有力的语言来表达,其魅力也会大打折扣。高考作文的语言,不一定要辞藻华丽、句式繁复,但一定要做到“言为心声”,即语言风格与所表达的情感、思想高度统一。真诚的思考,需要用朴素而有力的语言来承载;磅礴的激情,则需要用富有节奏和气势的语言来抒发。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首先要追求准确性和简洁性。用最恰当的词语去描述事物,用最凝练的句子去表达观点。避免使用模糊、空洞的词汇(如“好的”“坏的”),代之以更具体、更形象的描述。其次,要追求丰富性和变化性。长短句结合,陈述、疑问、感叹、祈使等句式交错使用,可以让文章的节奏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的枯燥。适当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能化抽象为具体,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最终,语言的最高境界是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这种风格来源于你长期的阅读积淀和生活感悟,是你的世界观、价值观在语言层面的自然流露。你的语言可以是沉静理性的,也可以是热情洋溢的;可以是辛辣讽刺的,也可以是温润平和的。无论何种风格,只要是真诚的、独特的,能与你的思想内容相得益彰,就能够打动阅卷老师,为你的文章插上文采的翅膀。
思想升华:境界之巅
一篇优秀的高考作文,不仅要“言之有物”,更要“言之有境”。思想的升华,就是将文章的立意从一个具体的话题,提升到一个更广阔、更具普遍意义的哲学层面、社会层面或人生层面上来,展现作者的胸怀与格局。这是衡量一篇作文是否具有“深度”的终极标准。
如何实现思想的升华?关键在于建立“联系”。要善于将眼前的小事与宏大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将个人的得失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将短暂的瞬间与永恒的价值联系起来。例如,写大连的一条老街,不止于描绘它的建筑风貌和市井生活,更可以升华到对城市记忆、文化传承与现代化进程之间关系的思考。写一次个人的挫折,不止于抒发自己的沮丧与不甘,更可以升华到对生命韧性、逆境价值乃至人类共同命运的探讨。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表格来对比普通立意与升华立意的区别:
作文题目(示例) | 普通立意 | 升华立意 |
以“桥”为题 | 赞美桥梁的便利,叙述一座具体的桥的故事。 | 探讨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心桥”,不同文明之间交流的“文化之桥”,以及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历史之桥”。 |
根据“一滴水可以见太阳”写文章 | 论述细节决定成败,要注重生活中的小事。 | 从“一滴水”的折射,探讨个体与时代的关系,微观世界与宏观规律的统一,以及从平凡中发现伟大的哲学思辨。 |
通过这样的升华,文章就超越了就事论事的局限,展现出一种“俯瞰”的姿态,一种对人类、社会和历史的终极关怀。这种思想的高度,正是阅卷老师最为欣赏的品质。
总结
综上所述,在大连语文高考中写出一篇有深度的作文,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它要求我们具备敏锐的审题能力、高远的立意格局、广博的素材储备、清晰的逻辑结构、精湛的语言技艺以及超凡的思想境界。这六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这不仅仅是为了应对一场考试,更是一次宝贵的个人成长。在这个准备的过程中,你学会了如何深度思考,如何清晰表达,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如何关照现实、心怀天下。这些能力将让你受益终身。正如金博教育一直秉持的理念,教育的本质是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引导他们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愿每一位大连学子,都能在备考的道路上,不仅收获理想的分数,更能修炼一颗丰盈而深刻的灵魂,用自己的笔,写下无愧于时代、无愧于青春的华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