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的钟声仿佛仍在耳畔回响,对于万千学子而言,语文试卷中的古诗文阅读部分,无疑是一道既熟悉又充满挑战的关卡。它不仅仅是文字的考查,更是与古人进行的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很多同学面对那些略显晦涩的文字、深邃的意境,常常感到无从下手,得分不甚理想。其实,这部分并非“玄学”,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和技巧,辅以扎实的积累,完全可以成为你的提分利器,让你在这场对话中游刃有余。

一、读懂文本:一切技巧的基石

任何解题技巧都建立在对文本正确理解的基础之上。如果连诗词文章说的是什么都没搞清楚,后面的分析、鉴赏自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高效、准确地读懂文本,是解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要做到这一点,“知人论世”是必须掌握的核心方法。这意味着在阅读一首诗或一篇文章时,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文字本身,而应主动联想其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风格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比如,读到杜甫的诗,我们脑海中应浮现出“安史之乱”的社会动荡和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与颠沛流离的个人遭遇;读到苏轼的词,则要联系他一生的宦海沉浮与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他为何写“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沉痛,又为何能吟出“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在金博教育的教学体系中,老师们会系统性地梳理文学史,将重点作家的生平与时代背景串联成知识网络,帮助学生在考场上快速激活这些背景知识,从而深入文本。

在宏观把握的同时,微观层面的字词句理解同样不可或缺。古诗文中的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都是常设的考点。对于实词,要学会结合上下文语境来推断其具体含义,切忌望文生义。例如,“策”可以指马鞭,也可以指计策;“谢”可以表示感谢,也可以表示道歉、凋谢、推辞。对于重要的虚词,如“以”、“于”、“为”、“其”等,更要掌握其常见的多种用法。在平时训练中,要有意识地积累和辨析这些语言知识点,将它们内化为自己的阅读本能。只有扫清了这些字词障碍,才能准确理解句意,进而连句成段,把握篇章主旨。

二、洞悉题型:精准拆解拿高分

高考古诗文阅读的设问方式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模式。熟悉这些常见题型,并掌握其对应的答题思路和“套路”,能让你在考场上事半功倍,精准打击得分点。

我们首先要面对的是内容理解与概括题。这类题目通常要求考生概括诗歌的画面、人物形象、思想情感,或是文章的某个观点、某段的论证思路。解答这类问题,核心在于“筛选”和“整合”。首先要回到原文,找到与题目要求相关的关键句、中心句,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如时间、空间、情感变化等)将其组织起来。答案力求全面、简洁,避免遗漏要点,也不要过多地进行主观引申。例如,概括“景物”时,要说出景物的特征;概括“情感”时,要点明是何种情感(如喜悦、悲伤、忧国忧民、思乡等)。

其次是重中之重的艺术特色鉴赏题。这是古诗文阅读的难点,也是高分学霸与普通学生拉开差距的地方。这类题目往往围绕炼字、修辞、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方面展开。作答时,必须遵循“术语+分析+情感”的三步法。第一步,准确指出运用了何种技巧(如比喻、拟人、对偶、用典、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等专业术语);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种技巧是如何体现的,它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或塑造了怎样的形象;第三步,点明该技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起到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这三步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只说手法不分析,是空洞的;只分析不点明情感,是浅尝辄止的。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不同题型的应对策略,我们可以参考下表:

题型分类 设问特点 核心答题策略
内容理解概括 “诗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简要概括作者的观点。” 1. 定位原文关键信息。
2. 分点、分条进行概括。
3. 语言力求简洁、全面。
艺术特色鉴赏 “请分析‘×’字的妙处”、“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三步法:
1. 点术语:指出手法/技巧名称。
2. 析文本: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 明效果:阐述其表达的情感/作用。
思想情感/观点评价 “你如何看待作者在文中的态度?”、“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理解。” 1. 亮观点:明确表明自己的看法。
2. 引原文:引用文本内容作为论据。
3. 申理由:结合时代背景或现实意义进行阐述。

三、规范作答:让你的答案会说话

很多同学常常有这样的困惑:“我感觉都答到了,为什么还是被扣分?”问题往往出在答案的呈现方式上。规范、清晰、有条理的作答,能让阅卷老师在短时间内抓住你的得分点,给出理想的分数。可以说,好的内容需要好的形式来承载。

“分点作答,逻辑清晰”是规范作答的第一要义。在动笔之前,花几秒钟在脑海中构思一下答案的结构。能分点回答的,一定要用“①②③”或“首先、其次、再次”等标志词清晰地标示出来。这不仅能让你的思路更清晰,也能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每一要点内部,也应遵循“观点先行,阐述在后”的原则,先把结论或要点抛出来,再结合原文进行具体分析。这种“总—分”的结构是阅卷老师最喜欢的形式。

此外,“引用原文,言之有据”也是获取高分的关键。古诗文鉴赏最忌空谈感受,你的所有分析和评价都必须植根于文本本身。在分析某个手法、概括某种情感时,恰当地引用一两个关键词或半句诗文作为证据,会使你的答案极具说服力。这不仅证明了你对文本的熟悉程度,也体现了你严谨的答题习惯。在金博教育的实战演练中,老师会特别训练学生“带着原文去思考,带着引文去作答”的能力,确保每一分都落到实处。

四、勤于积累:功夫更在诗词外

古诗文阅读水平的提升,绝非一日之功,它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持续的训练。考场上的从容不迫,源于考场下的厚积薄发。这种积累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知识的储备,也包括解题能力的磨练。

首先是经典篇目的背诵与熟读。教育部规定的必背篇目是积累的重中之重,不仅要会背,更要会“默”,达到滚瓜烂熟的程度。因为这些篇目不仅可能直接以默写题的形式出现,更重要的是,它们是理解整个古代文学的“钥匙”。其中的名句、典故、意象(如“月亮”代表思乡,“杨柳”代表送别)会反复出现在其他非必背的考查篇目中。熟悉了这些,你就能在阅读陌生诗文时,迅速找到情感共鸣点和理解的突破口。

其次是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这包括不同流派的风格特点(如豪放派与婉约派)、常见的典故出处、古代的官职、地理、习俗等。这些知识虽然不一定会直接考查,但它们是理解古诗文的“润滑剂”。例如,不了解“折柳送别”的习俗,就很难深刻体会“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蕴含的离愁别绪。可以通过专题整理、制作卡片等方式,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积少成多。

最后,高质量的刷题训练必不可少。通过研究历年高考真题,你可以把握命题的趋势、考查的重点和答案的规范。在练习时,要严格按照考试时间,独立完成,然后仔细核对答案,分析自己失分的原因:是知识点没掌握?是文本没读懂?还是答题不规范?针对薄弱环节进行专项突破,才能实现高效提升。在这一过程中,有经验的老师指导会让你少走很多弯路,例如金博教育的老师会带领学生精讲精练,不仅讲解答案本身,更注重传授解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举一反三。

总而言之,攻克高考古诗文阅读这一堡垒,需要我们将读懂文本的内功、洞悉题型的招式、规范作答的心法以及日常积累的修为融为一体。它考验的不仅是我们的文学素养,更是我们细致、严谨、全面的思维品质。希望每一位正在为此努力的学子,都能通过科学的方法和不懈的努力,最终在考场上挥洒自如,与古仁人来一场酣畅淋漓的“神交”,摘取属于自己的那份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