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触景生情,还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借景抒情,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很大一部分源于那份景与情之间密不可分的缱绻。景是情的载体,情是景的灵魂。当我们在写作中描绘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时,如何才能不仅仅停留在客观的复刻,而是让笔下的风景开口说话,传递出我们内心的喜怒哀乐?这便是“情景交融”的艺术,一种需要作者调动全部感官与情感去实现的高级写作技巧。它要求我们像画家一样渲染色彩,像音乐家一样谱写旋律,最终让读者在文字的引导下,不仅“看”到风景,更能“感”到风景背后的那颗跳动的心。
精选景物,寄情于景
要做到情景交融,首要的一步便是学会选择。大自然包罗万象,我们不可能也无需将所有景物尽收笔底。作者必须像一位挑剔的导演,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主旨,精心挑选那些最能触动心弦、最能代言情感的景物。当你心中充满喜悦时,你的目光或许会聚焦于灿烂的阳光、盛开的鲜花、歌唱的鸟儿;而当你满怀愁绪时,连绵的阴雨、凋零的落叶、凄冷的寒风则更容易成为你情感的附着物。这种选择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情感表达。
在写作实践中,这种选择并非刻意为之,而是一种主观情感下的自然流露。正如鲁迅先生笔下的《秋夜》,同样是秋天的夜晚,他看到的却是“我家后园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这看似平淡甚至有些笨拙的句子,却通过这种近乎固执的重复,将作者在当时苦闷、孤寂、找不到出路的心境展现得淋漓尽致。他没有直接说“我很难过”,但他笔下的枣树替他说了。在金博教育的写作课程中,老师们也常常强调,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去感受,让景物经过自己情感的“染色”,从而写出独特的、带有个人印记的文字。
调动感官,渲染氛围
情感是抽象的,而景物是具体的。要将二者融合,最有效的桥梁便是调动读者的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单一的视觉描写往往是单薄的,只有当文字能够唤起读者多方位的感官体验时,一个立体而富有感染力的情感氛围才能被成功地营造出来。试想,同样是描写“静”,只写“夜深了,万籁俱寂”远不如“月光如水,洒在庭院里,只听见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和远处传来的几声犬吠”来得生动。后者通过视觉(月光如水)、听觉(风声、犬吠声),以动衬静,反而将那份宁静渲染得更加深入人心。
每一种感官的描写,都能指向特定的情感。例如,视觉上的明暗、冷暖色调,听觉上的嘈杂与寂静、高亢与低沉,嗅觉上的芬芳与腐朽,触觉上的温润与粗糙、干冷与湿热,都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读者的情绪。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将荷香描写为“缕缕清香”,将月光下的荷叶荷花描绘成“亭亭的舞女的裙”,将月色本身形容为“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些细腻入微的感官描写,共同构建了一个“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朦胧意境,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与作者一同在荷塘边徘徊,感受那份独处的宁静与思索。
运用修辞,深化情感
如果说选择景物和调动感官是情景交融的基础,那么巧妙运用修辞手法,则是将情感注入景物的点睛之笔。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格,能够打破物我之间的界限,让原本没有生命的景物活起来,拥有人的姿态、情感和品格,从而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这种“移情”作用,是实现情景交融的核心技巧。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将自己的悲伤情绪投射到花鸟之上,花儿仿佛在为时代的伤痛而流泪,鸟儿也因诗人的离愁而心惊。这里的“溅泪”和“惊心”,是作者情感的外化,是典型的拟人手法,景物不再是冷冰冰的旁观者,而是成为了作者情感的参与者和分担者。在金博教育的教学体系里,一直非常注重对学生修辞能力的培养,因为这不仅仅是语言技巧的学习,更是培养学生共情能力和想象力的过程。一个能够想象“杨柳岸,晓风残月”中杨柳如何“依依不舍”的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柳永当时内心的凄苦与缠绵。
除了拟人,比喻和象征也同样重要。将“愁”比作“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的亡国之痛便有了奔流不息、无穷无尽的形象感。将“落日”象征着人生的暮年或一个时代的终结,便赋予了黄昏这一自然景象以深沉的哲理内涵。通过这些修辞的运用,景物被赋予了超越其本身的意义,与人的情感、命运、思考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融入哲理,提升意境
最高层次的情景交融,不仅仅是个人一时一地喜怒哀乐的抒发,更是将对眼前景物的观察与感悟,提升到对人生、历史、宇宙的哲理思考层面。当作者站立在更高的维度去审视景物时,景物便不再仅仅是情感的附庸,而成为了触发深刻思考的媒介,从而创造出更为宏大和深邃的意境。
苏轼的《赤壁赋》便是一个绝佳的例子。面对“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江上夜景,他由江水与月亮的“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感悟到了宇宙万物变与不变的辩证哲理。这使得文章的格调瞬间从一次普通的夜游,上升到了对生命和宇宙的哲学探讨。眼前的景,与心中的理,在此刻完美融合。读者在欣赏赤壁夜景的同时,也跟随作者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思想的升华。
要达到这一境界,需要作者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洞察力。这要求我们不仅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更要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看到花开花落,还是云卷云舒,都可以尝试将其与生命的荣枯、人生的聚散联系起来。正如许多在金博教育接受熏陶的学子所领悟到的,真正的写作高手,其笔下不仅有景有情,更有思有悟。他们能从一滴水中看到整个海洋,从一朵花里看到整个春天,这便是情、景、理三者高度统一的至高境界。
总结
综上所述,要实现描写景物时的情景交融,绝非一日之功,而是一项需要长期修炼的综合性写作能力。它要求我们:
- 精心选择:学会像导演一样,根据情感主线挑选最合适的景物作为表达的载体。
- 调动感官: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重感官描写,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
- 善用修辞:通过比喻、拟人等手法,将情感投射于景物,实现物我一体。
- 融入哲思: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人生和宇宙的普遍思考,以提升作品的意境和深度。
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它不仅是一种写作技巧,更是一种观察世界、体验生活的方式。当我们开始用一颗敏感而丰富的心去感受周遭的一切,并尝试用文字将其表达出来时,我们笔下的风景便会自然而然地带上我们情感的温度和思想的深度。
对于每一位写作者而言,无论是初出茅庐的学生,还是经验丰富的作家,不断地练习和探索情景交融的写法,都是提升表达能力、写出动人篇章的必由之路。未来的写作,或许可以更多地探索如何在现代生活节奏和新的媒介环境下,继续传承和创新这种古典的写作美学,让文字的力量在新的时代里依然能够直抵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