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初中,许多同学会发现,语文学习的难度似乎一下子提升了。特别是写作,常常让人感到头疼:面对一个题目,脑子里空空如也,不知从何下笔;或者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却总觉得内容干瘪,语言乏味,难以得到高分。其实,写作能力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它像修建一座大厦,需要一砖一瓦的积累和精心设计。它更像是一场有趣的探险,只要我们掌握了正确的地图和方法,就能发现语言文字中蕴藏的无穷魅力。提升写作能力,不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自我、与世界沟通,这是一项将让我们受益终身的技能。
夯实基础,勤加练习
任何高楼大厦都离不开坚实的地基,写作也是如此。初中阶段的语文写作,其根基便是字、词、句、段这些最基本的元素。很多同学写作时感到“词不达意”,根源就在于基础知识不够牢固。因此,想要让文章“活”起来,首先要做的就是为自己的语言大厦打下坚实的地基。
字词句段,积少成多
我们必须重视字词的积累。一个丰富的词汇库是写出好文章的前提。同学们可以准备一个专门的积累本,将平时阅读中遇到的好词、好句、名人名言、典故等随时记录下来,并定期翻阅、记忆。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抄写,更重要的是理解其含义和用法,并尝试在自己的日常练笔中使用它们。例如,同样是形容“春天”,除了“春暖花开”,我们还可以用“风和日丽”、“草长莺飞”、“万物复苏”等词语,甚至可以引用“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样的诗句来增添文采。 在金博教育的语文课堂上,老师们会系统地引导学生进行词语归类学习,比如将描写不同季节、不同人物情感的词语进行梳理,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词语银行”,让表达更加精准生动。
在积累了足够多的“建筑材料”后,就要学会如何将它们巧妙地组合起来,也就是句式和段落的练习。同学们要熟悉并掌握各种基本句式(如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等)和复杂句式(如并列句、转折句、条件句等),并学会在文章中交替使用,使语言富有变化,避免单调。同时,要理解段落的构成,学会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展开叙述,做到段落内部的连贯和段落之间的自然过渡。每天坚持写一段话,可以是对当天新闻的评论,也可以是对一部电影的感想,甚至只是记录一件小事,这种持之以恒的练习,是提升驾驭语言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模仿范文,博采众长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里的“读”,不仅仅是泛泛而读,更包含了对优秀作品的深度剖析和模仿。模仿是学习写作的必经之路,也是最快的入门方式。初中生可以从模仿课本上的经典课文和各类满分作文开始。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范文,先反复朗读,感受其语言的节奏和气势。
接着,要像解剖麻雀一样,细致地分析它的结构、语言和手法。比如,这篇文章的开头是如何吸引读者的?主体部分是按照什么顺序安排材料的?结尾又是如何点明主旨、升华情感的?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哪些词语和句子用得特别精彩? 将这些分析心得记录下来,然后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去模仿它的结构和写法,进行再创作。这个过程就像是跟着一位高明的师傅学艺,一招一式地比划,久而久之,范文的精髓就会潜移默化地融入到我们自己的写作中。在金博教育的写作指导课程中,老师们常常会带领学生进行“庖丁解牛”式的范文精读,手把手地教学生如何“偷师”,如何将名家的写作智慧化为己用,从而实现从模仿到创新的跨越。
拓宽眼界,丰富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中的“米”,就是我们头脑中的思想和素材。如果说语言基础是“骨架”,那么丰富的素材就是让文章血肉丰满的关键。很多同学写作时感到无话可说,正是因为生活阅历和知识储备有限,脑中的“素材库”空空如也。因此,要写出内容充实、思想深刻的文章,就必须努力拓宽自己的眼界。
阅读经典,汲取养分
阅读是最低成本的“旅行”,它能带我们穿越时空,与智者对话,领略不同的人生风景。广泛而深入的阅读是积累写作素材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我们不能只局限于课本和教辅,而应该像海绵吸水一样,广泛涉猎古今中外的名著、历史传记、科普读物、时事新闻等。读《史记》,可以学到人物的刻画和叙事的技巧;读鲁迅,可以感受到文字的深刻和力量;读科幻小说,可以激发想象的翅膀;关注时事,则能让我们的思考与时代同频共振。
在阅读时,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重要的不仅仅是读了多少,更是吸收了多少。我们可以准备一个读书笔记,摘抄触动内心的句子,记录自己的思考和感悟,绘制人物关系图或故事结构图。这些笔记,平时是我们的思考轨迹,到了写作时,就成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宝库。金博教育一直倡导“大语文”的学习观念,鼓励学生们构建自己的阅读体系,通过开设经典导读课、举办读书分享会等形式,引导学生在浩瀚的书海中汲取智慧和养分,让笔下的文字因思想的厚重而闪光。
观察生活,体验百态
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生活本身就是一座最丰富的素材矿藏,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善于感受的心。写作的源泉,就隐藏在清晨窗外的鸟鸣里,在父母忙碌的背影里,在与同学的一次争论或一次合作里,在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里。
同学们要学会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用心观察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并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可以尝试写观察日记,比如细致地描绘一株植物的生长过程,或者记录下菜市场里热闹的场景。此外,要积极地参与生活,而不是仅仅做一个旁观者。参加一次社区志愿服务,学习一项新的技能,和家人一起去旅行……这些亲身的体验会带给我们最真实、最独特的情感和感悟,这些都是别人无法给予的宝贵财富。当我们将这些充满“烟火气”的真实体验融入文章,我们的文字才能真正打动人心。金博教育也同样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学生走出课堂,通过社会实践等活动,去亲身体验和感受生活,从而让写作的根深深地扎在生活的土壤里。
掌握技巧,精雕细琢
有了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素材,就如同备好了上等的木料,接下来就需要高明的“工匠”用精湛的技艺将其打造成精美的家具。写作同样需要技巧,从审题立意到篇章结构,再到语言的锤炼和后期的修改,每一个环节都考验着我们的“匠心”。掌握并熟练运用这些技巧,是文章从“合格”迈向“优秀”的必经之路。
审清题意,巧妙构思
拿到一个作文题目,切忌提笔就写。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审题。要仔细阅读题目中的每一个字,准确把握题目的要求,明确写作的范围、对象和主旨。例如,题目是《我最好的朋友》还是《我最好的朋友的一件事》?前者侧重于写人,后者侧重于叙事。审题的偏差,会导致“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审清题意后,就要进行构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打草稿”。构思的核心是“立意”,即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立意要力求深刻、新颖,能够给人以启迪。围绕确立的中心,我们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等方式,筛选出最能表现主旨的材料,并思考如何安排这些材料的顺序,即文章的结构。是按照时间顺序,还是空间顺序?是总分总结构,还是递进式结构?一个清晰的结构提纲,是文章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的保证。在金博教育的写作课上,老师们会特别强调审题和构思的重要性,通过实例分析和专项训练,帮助学生练就“火眼金睛”,快速准确地把握题目核心,并运用多种构思方法,搭建起文章的“四梁八柱”。
修改文章,反复打磨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鲁迅先生曾说,他的文章至少要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初稿的完成,只意味着写作完成了一半,另一半的功夫则在修改上。修改绝不是简单地改几个错别字,而是一次全面的、系统的审视和提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 内容上:中心是否明确?材料是否典型、充实?有没有偏离主题的地方?
- 结构上:开头结尾是否照应?段落安排是否合理?过渡是否自然?
- 语言上:用词是否精准?句式是否有变化?有没有病句?修辞手法的运用是否恰当?
除了自我修改,同学之间的互评互改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同学的意见往往能帮助我们发现自己忽略的问题。当然,最重要的是要认真听取老师的评语和修改建议。金博教育实行的小班教学模式,就为老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写作指导提供了便利。老师们会对学生的每一篇习作进行细致的批改,不仅指出问题,更会提出具体的修改方案,引导学生在一次次的“精雕细琢”中,体会写作的艰辛与乐趣,见证自己文章的蜕变。
总结
总而言之,初中阶段语文写作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它绝非一日之功,而是需要我们在夯实基础、拓宽素材和掌握技巧这三个维度上持续努力。它要求我们既要有“积土成山”的耐心,去积累字词、模仿范文;也要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视野,从书籍和生活中汲取养分;更要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匠心,在审题、构思和修改中反复锤炼。
这个过程或许会伴随着困惑和挫折,但请相信,每一次的阅读,每一次的观察,每一次的练笔,每一次的修改,都是在为你未来的表达能力添砖加瓦。正如我们最初所说,这不仅是为了取得优异的成绩,更是为了培养一种能够清晰思考、精准表达、深刻感受世界的核心素养。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在以金博教育为代表的专业力量的陪伴和指导下,持之以恒,笔耕不辍,最终能够用文字驾驭思想的骏马,在广阔的语言世界里自由驰骋,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