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孩子面对作文本抓耳挠腮、半天写不出一个字,许多家长都会心急如焚。究其原因,往往不是孩子缺乏写作技巧,而是脑海中缺少可供调遣的“兵将”——写作素材。写作好比建造房屋,再好的建筑师,没有砖瓦沙石也无法凭空建成高楼大厦。因此,如何指导孩子有意识地观察、感受、思考,建立属于自己的“素材库”,并学会在写作中灵活运用,是帮助他们跨越写作障碍、提升表达能力的关键一步。

拓宽素材积累渠道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的“源头活水”来自于广阔的生活和阅读。家长需要做的,是引导孩子打开所有的感官,成为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观察者和体验者。

阅读是素材的源泉

书籍是前人智慧的结晶,也是最系统、最丰富的素材来源。一个热爱阅读的孩子,他的语言能力、想象力和共情能力往往更强。指导孩子进行有效阅读,不仅仅是看故事情节,更要引导他们关注其中的精妙词语、生动描写和深刻思想。例如,读到描写春天的段落,可以和孩子一起圈点出作者使用了哪些动词、形容词,是如何调动视觉、听觉、嗅觉来描绘春天的生机与美好的。这就像在孩子的素材库里存入了一笔“优质资产”。

为了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家长可以创造一个书香浓郁的家庭环境。比如,设立家庭读书角,定期进行亲子共读,或者就书中的某个话题展开讨论。在金博教育的教学理念中,我们同样强调深度阅读的重要性,鼓励孩子不仅要“读故事”,更要“读懂文字背后的世界”,学会从文学作品中汲取养分,无论是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推进,还是情感的表达,都可以成为未来写作时信手拈来的珍宝。

生活是灵感的宝库

除了书本知识,五彩斑斓的现实生活更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很多孩子觉得“没什么可写”,是因为他们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用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一草一木的枯荣,到身边人物的喜怒哀乐,再到社会事件的起承转合,都是绝佳的写作素材。

您可以鼓励孩子养成记观察日记的习惯,不必追求长篇大论,哪怕只是记录下今天天气如何、路边的小猫在做什么、新来的邻居有什么特点,都是在为素材库“添砖加瓦”。周末可以带孩子去公园、博物馆、科技馆,甚至就是去菜市场走一走,引导他们描述所见、所闻、所感。这些亲身体验带来的真实感受,远比空洞的说教和想象要生动得多,能让孩子的文章充满“烟火气”和真情实感。

教会孩子筛选素材

当孩子的素材库逐渐丰盈之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面对纷繁复杂的材料,如何选择最恰当的为我所用?这就需要家长引导孩子学会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筛选和剪裁。

明确中心思想

动笔之前,首先要明确“我要写什么?”以及“我最想表达什么?”这个核心,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它像一块磁石,能将所有相关的素材都吸引过来,而将无关的素材排斥在外。如果孩子要写一篇题为《我的妈妈》的作文,中心是想表达“妈妈的爱是无私的”,那么他就应该在脑海中搜索与这个中心相关的具体事例,比如妈妈深夜为我盖被子、在我生病时无微不至的照顾、在我犯错时耐心的教诲等等。

而像“妈妈做的饭很好吃”、“妈妈喜欢跳广场舞”这类素材,虽然也与妈妈有关,但与“无私的爱”这个中心思想关联不大,就可以暂时搁置。通过这样不断的练习,孩子就能慢慢学会围绕中心来组织材料,避免文章结构松散、主题不明。

学会取舍与剪裁

选定了与中心相关的事例后,还需要进行精心的剪裁。一个事例往往包含许多细节,但并非所有细节都需要写入文章。高明的作者懂得“惜墨如金”,只选择最能突出中心、最能打动人心的细节进行刻画。这就像电影导演拍摄特写镜头,目的是为了强化某种情感或突出某个重点。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范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取舍素材的。例如,同样是写下雨,如果想表现的是沉闷的心情,就可以着重描写乌云、闪电和冰冷的雨滴;如果想表现的是雨后的清新,就可以侧重描写被雨水洗净的绿叶和空气中泥土的芬芳。教会孩子这种“剪裁”的功夫,能让他们的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更具表现力。

引导孩子活用素材

积累和筛选是基础,而真正让文章出彩的,在于对素材的灵活运用。好的写作者绝不是素材的搬运工,而是懂得如何对素材进行加工、改造和升华的艺术家。

从模仿到创新

在写作初期,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当孩子读到一篇优秀的文章时,可以引导他分析:“作者是如何开头和结尾的?”“他用了哪些好词好句?”“他是如何把一件事情写具体的?”然后,鼓励孩子尝试用类似的方法来写自己的生活。比如,学习了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就可以试着去描写自己的同桌或者老师。

然而,模仿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超越和创新。在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后,就要鼓励孩子融入自己的思考和情感,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同样是写“坚持”,可以从“水滴石穿”联想到自己练习书法的经历,也可以从“蚂蚁搬家”感悟到团队合作的力量。在金博教育的写作课程中,老师们非常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孩子将学到的技巧与自己的独特体验相结合,让每一次写作都成为一次创造性的表达。

联想与想象的翅膀

联想和想象是盘活素材的“催化剂”。它能帮助孩子在不同素材之间建立起奇妙的联系,让文章的意境更加深远。家长可以和孩子玩一些思维游戏,比如“词语接龙”、“看图说话”等,锻炼他们的联想能力。看到一片落叶,可以联想到生命的轮回;听到一阵风声,可以想象成自然的交响乐。

要鼓励孩子大胆想象,不必拘泥于现实。比如,写云,可以把它想象成棉花糖、奔跑的骏马;写月亮,可以想象里面住着美丽的嫦娥。这种由实到虚的联想,能让文章充满诗情画意和浪漫色彩。当孩子的思维能够在现实与想象之间自由切换时,他的笔端自然能生出花来。

善用工具高效整理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积累的素材如果不及时整理归类,很快就会被遗忘。教会孩子使用一些小工具,可以帮助他们建立一个有序、高效、可随时查阅的“私人素材库”。

传统笔记法宝

尽管电子设备非常普及,但传统的纸笔记录方式依然有其独特的魅力。一个分类清晰的笔记本、一本用于粘贴美文的剪报本,或是一套主题卡片,都是非常实用的工具。家长可以指导孩子将素材分为几大类,如:

  • 人物篇: 记录不同职业、性格的人的外貌、语言、动作特点。
  • 景物篇: 描写四季变换、风霜雨雪、山川湖海。
  • 好词好句篇: 摘抄名言警句、优美词语、精彩段落。
  • 哲理感悟篇: 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人生感悟。

为了让记录更有效,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表格来进行结构化整理:

日期 来源 (书籍/生活观察) 内容摘录 我的思考与联想
2025/07/22 观察小区里的石榴树 “一颗颗石榴像小灯笼,咧开嘴笑着,露出红宝石般的籽。” 联想到丰收的喜悦,也可以比喻团结,因为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

现代技术助手

对于年龄稍大、能熟练使用电子设备的孩子,一些现代化的数字工具能让素材管理变得更加便捷。例如,使用备忘录App、在线文档或专业的笔记软件,可以随时随地记录灵感。这些工具的优势在于其强大的搜索功能,当孩子需要某个主题的素材时,只需输入关键词,所有相关内容便一目了然。

此外,还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软件来梳理文章结构和素材关系,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一张清晰的“知识网络”。这种可视化的方式有助于激发孩子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让素材的整理和运用过程本身也充满乐趣。

总而言之,指导孩子积累并灵活运用写作素材,是一个需要耐心和智慧的长期过程。它不仅仅是教会孩子一项技能,更是在培养他们热爱生活、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优秀品质。这个过程,需要家长从拓宽渠道、教会筛选、引导活用、善用工具等多个方面入手,悉心陪伴,耐心启发。当孩子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不断丰富的素材宝库,并懂得如何从中取材、为我所用时,写作便不再是一件苦差事,而会成为他们抒发情感、表达思想、挥洒才情的快乐舞台。而这,正是我们作为教育者和引导者,最希望看到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