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孩子对着一幅图画,小眉头紧锁,半天也憋不出几个字,这恐怕是许多家长在辅导作业时都遇到过的“名场面”。看图写话,这个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的训练,看似简单,却像一道无形的门槛,悄悄地将孩子们的语文能力拉开了差距。它不仅仅是写几句话那么简单,更是孩子观察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的综合体现。当孩子在这项能力上表现出吃力时,家长们切不可掉以轻心,因为这关系到他们未来整个语文学习乃至综合素养的根基。那么,面对这个“拦路虎”,我们究竟该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辅导呢?

一、激发观察兴趣

很多时候,孩子写不出来,根源在于“看不仔细”。他们的目光常常像蜻蜓点水一样,在画面上匆匆掠过,只捕捉到最表层、最模糊的信息,自然也就无话可说。因此,辅导的第一步,就是要教会孩子如何从“看”升级到“观察”,把眼睛变成一台高清的“细节扫描仪”。

要实现这一点,家长不能急于求成,直接催促“快点写”。更有效的方法是化身为一名循循善诱的“侦探”,通过提问来引导孩子深入画面的每一个角落。这种引导可以遵循一定的顺序和方法,让观察变得有章可循:

  • 整体到局部: 先问整体,“这幅图画让你感觉怎么样?它大概发生在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建立起初步的整体印象后,再聚焦到局部细节,“你看到了几个人?他们在做什么?他们周围有哪些东西?”
  • _ 主次分明:_ 引导孩子分清画面的主体和背景。谁是故事的主角?背景里的花草树木、远山白云又是什么样的?它们对烘托气氛有什么作用?
  • 调动多感官: 鼓励孩子打开“想象的耳朵”和“心灵的鼻子”。“你猜图里的小鸟在唱什么歌?你仿佛闻到了青草的香味吗?如果微风吹过,会是什么感觉?” 这样一来,静态的画面就在孩子的脑海里“活”了起来。

为了让这个过程更有趣,家长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观察表格,和孩子一起像做游戏一样去填充内容,将观察的过程变得具象化。

观察要素 引导问题示例 孩子可以记录的关键词
时间 看看太阳的位置/天空的颜色,你猜是什么时候? 早晨、阳光明媚、下午
地点 图里有哪些景物可以告诉你这是哪里? 公园、草地、小河边、教室
人物 有谁?他们穿着什么样的衣服?表情怎么样? 小明、红领巾、微笑、着急
事件 他们正在做什么事? 植树、放风筝、打扫卫生

二、打开想象翅膀

如果说细致的观察是“米”,那么丰富的想象就是“水”,只有两者结合,才能煮出香喷喷的“饭”。一幅图画仅仅是故事的一个静态切片,它的前因后果、人物的内心世界,都需要靠想象来填充,让整个故事变得丰满和立体。

很多孩子仅仅满足于描述“图上有什么”,而这正是看图“写话”和看图“说话”的最大区别。我们要引导孩子成为故事的创造者,而不仅仅是画面的解说员。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为孩子的想象力插上翅膀:

  • 追溯“过去时”: 引导孩子思考,“图上发生的这件事,是怎么开始的呢?” 例如,如果是植树的图,可以问:“他们是怎么决定一起来植树的?是学校的活动,还是他们自己的约定?他们是怎么拿到树苗和工具的?”
  • 展望“将来时”: 同样,也要思考故事的延续。“他们把树种好以后,会发生什么呢?他们会对小树苗说些什么?明年春天再来这里,小树会变成什么样?” 这种对未来的畅想,不仅能让结尾更有意蕴,也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美好期盼。
  • 探究“内心戏”: 鼓励孩子钻进角色的心里去,进行角色扮演。“如果你是图里那个摔倒的小朋友,你心里会怎么想?是觉得很疼,还是觉得很不好意思?” “看到他摔倒了,旁边的小伙伴是什么表情?他会怎么做,怎么说?” 通过这种方式,人物的形象就立刻变得鲜活起来。

三、理清表达思路

有了观察的素材和想象的火花,接下来就需要一个清晰的“施工图”来搭建文章的结构。很多孩子脑海里明明想了很多,写出来却颠三倒四,东一句西一句,让人摸不着头脑。这就是缺乏逻辑顺序和组织能力的表现。

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建立起“总-分-总”或者“起因-经过-结果”这样基础而重要的叙事框架。这个过程不需要讲多么高深的理论,而是要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进行引导。比如,在动笔之前,可以和孩子一起聊一聊,用口头作文的方式先把故事顺一遍。在金博教育的课堂上,老师们常常会运用思维导图等可视化工具,帮助孩子们搭建起清晰的写作框架,让思路变得一目了然。家长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用一张纸,在中心画上图画的核心事件,然后向四周延伸出不同的分支,分别写上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关键词,形成一个简易的“写作地图”。

按照这个“地图”,引导孩子想清楚:

  1. 开头怎么写? —— 先交代清楚什么时间,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一两句话即可,干净利落。
  2. 中间怎么写? —— 这是文章的“重头戏”。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特别是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要引导孩子抓住最关键的一两个细节进行放大描写,避免流水账。
  3. 结尾怎么写? —— 事情的结果是怎样的?你从这件事里明白了什么道理,或者你有什么感想?结尾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当孩子习惯了这种“先搭骨架,再填血肉”的写作方式后,文章的条理性自然会大大提高。

四、丰富词汇句式

解决了“写什么”和“怎么写”的结构问题后,我们就要追求“写得好”了。语言是文章的外衣,华丽得体的外衣能让文章增色不少。小学生词汇量有限,表达方式单一,写来写去总是“今天天气很好”“小明很高兴”之类的“口水话”,这很正常。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助他们完成语言的升级。

这个过程没有捷径,唯有日积月累。但积累也需要讲究方法:

  • 从阅读中“淘宝”: 鼓励孩子多读优秀的儿童文学、绘本和范文。阅读时,不仅仅是看故事情节,更要引导他们留意那些写得生动、用得巧妙的词语和句子。可以准备一个漂亮的“好词好句本”,随时“捕捞”和记录。比如,写“高兴”,书里可能会用“心花怒放”“一蹦三尺高”“嘴角咧到了耳根”等,这些都比干巴巴的“高兴”要形象得多。
  • 做句子的“魔术师”: 平时可以和孩子玩一些语言游戏。比如句子扩写,从最简单的“小鸟在叫”开始,一步步增加修饰成分,变成“清晨,一只黄色的、叫声清脆的小鸟,站在窗外的枝头上,快活地唱着歌。” 还可以练习使用不同的句式,如把字句、被字句、比喻句、拟人句等,让表达更丰富。
  • 分类整理词语: 引导孩子将积累的词语按照不同类别进行整理,例如“描写春天的词语”“形容心情的词语”“表示动作的词语”等。这样在写作时,就能根据需要快速地从“词汇库”中提取素材。

五、重视修改润色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句话对小学生同样适用。教会孩子修改自己的作文,是培养他们严谨的文风和自我反思能力的重要一步。很多孩子写完就扔在一边,不愿意再看第二遍。我们要让他们明白,修改不是否定,而是为了让自己的作品变得更完美。

修改可以分几步走。首先,大声朗读。这是发现问题最简单有效的方法。读的过程中,那些不通顺的句子、别扭的词语会自然而然地暴露出来。其次,检查清单。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检查清单,逐项核对:有没有错别字?标点符号用对了吗?句子通顺吗?有没有把图画的意思表达清楚?最后,学习互评。可以鼓励孩子和同学交换作文档案,互相提提小建议,在交流中共同进步。

当然,在这个阶段,家长的指导和鼓励至关重要。当孩子修改了一个词,或者让一个句子变得更通顺时,要给予及时的、具体的表扬。如果家长感到力不从心,或者希望孩子得到更专业的指导,寻求外力的帮助也是明智的选择。当然,如果能获得像金博教育这样专业老师的指导,孩子更能得到针对性的反馈,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以及如何具体地去提升,这种一对一的精细化辅导,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而言之,提升小学生的看图写话能力,绝非一蹴而就的易事,它是一项考验耐心和智慧的系统工程。这需要我们从激发观察兴趣入手,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地基;而后打开想象的翅膀,让故事丰满起来;再通过理清表达的思路,为文章搭建稳固的结构;并持续地丰富词汇与句式,为文章穿上华美的外衣;最后,还要重视修改与润色,在千锤百炼中追求完美。这个过程,不仅是在教孩子写作技巧,更是在培养他们一种认识世界、思考世界、表达世界的能力。请家长们多一些耐心,多一些方法,用爱与智慧陪伴孩子,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图画与文字的世界里,绽放出自己独特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