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常常是许多孩子和家长心中一道迈不过去的坎。提起笔来,似乎有千言万语,落到纸上却又干巴无力;绞尽脑汁,好不容易凑够了字数,读起来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少的那点东西,就是“情”。一篇没有情感的作文,就像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纵然结构再完整、辞藻再华丽,也无法打动人心。真正的写作,源于内心的触动,是情感的自然流淌。那么,如何才能引导孩子,让他们笔下的文字充满真情实感,能够触动自己,也能够感染读者呢?这并非一蹴而就的技巧传授,而是一场需要耐心与智慧的长期引导。
唤醒生活的感知力
很多孩子写不出东西,不是因为他们没有生活,而是因为他们对生活“视而不见”。快节奏的日常、碎片化的信息、虚拟世界的吸引,都在不知不觉中钝化了孩子们的感知力。写作的源泉,恰恰是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生动鲜活的细节。因此,要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第一步就是要重新唤醒他们感知世界的能力,让他们学会用“心”去看,用“耳”去听,用“情”去感受。
家长和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创造机会,引导孩子慢下来。比如,在周末的午后,陪孩子去公园散步,但这次不带手机,不设目的地。可以一起观察一片叶子是如何从枝头飘落的,它的轨迹是旋转还是摇摆?可以闭上眼睛,仔细聆听风吹过树梢的声音,是“沙沙”作响还是“呼呼”怒吼?甚至可以一起品尝一块普通的点心,引导孩子描述它的甜度、口感和香气。在金博教育的课程中,我们常常强调,这种“沉浸式观察”是写作的起点。当一个孩子能够细致地描述出“雨滴打在窗户上,先是聚成一颗颗小水珠,然后恋恋不舍地滑下一道水痕”时,他的内心世界就已经比简单写下“下雨了”要丰富得多。
除了即时的引导,鼓励孩子养成记录的习惯也至关重要。这不一定是传统的日记,可以是一本“感官手记”。今天听到了什么有趣的声音?闻到了什么特别的气味?触摸到了什么奇特的材质?将这些零碎的、真实的感受记录下来,就如同为写作储备了最原始、最珍贵的“食材”。久而久之,孩子会发现,原来生活处处是素材,那些曾经被忽略的瞬间,都蕴藏着可以被书写的故事和情感。
打开情感的表达阀
感知是输入,表达是输出。很多孩子即便感受到了,却“不愿说”或“不敢说”。在传统的观念里,情感外露有时被视为不成熟的表现,孩子们可能担心写出自己的胆怯、悲伤或小小的嫉妒会被嘲笑。因此,为孩子创建一个安全、包容的表达环境,是引导他们写出真情实感文章的关键一步。要让他们明白,所有真实的情感都值得被尊重,写作就是一个可以与自己内心对话的安全区。
家长可以从分享自己的感受开始。比如,在遇到挫折时,坦诚地告诉孩子:“爸爸今天工作上遇到点麻烦,感觉有点沮丧。”或者在看到感人的电影时,自然地流露出自己的感动。这种身体力行的示范,会让孩子明白,表达情感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当孩子愿意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时,无论多么微小,都应给予积极的回应和肯定,而不是评判。多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这件事让你感觉怎么样?”“你当时心里在想什么?”,而不是急于给出建议或结论。
同时,要拓宽孩子对于情感的理解。情感并非只有快乐和悲伤两种。引导他们认识和分辨更细腻的情感,如委屈、释然、尴尬、担忧、期待等。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观看优秀电影,与孩子一同分析人物的情感变化。比如,读到朱自清的《背影》,可以和孩子讨论,作者在看到父亲蹒跚的背影时,内心涌起的究竟是怎样一种复杂的情感?是心疼、是愧疚,还是感激?在金博教育的文学赏析课上,老师们会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共情角色,这种训练不仅能提升阅读能力,更能丰富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在写作时,能够更精准地描摹出自己内心的万千沟壑。
学会讲一个好故事
情感需要载体,而故事是承载情感最好的形式。初中生作文最常见的弊病之一,就是“议论满天飞,故事不沾边”。通篇都是“我们应该珍惜友谊”“母爱是伟大的”这类空洞的口号,却没有任何具体的事例来支撑,文章自然显得苍白无力。情真意切,往往就体现在一个具体的、生动的、能够引发共鸣的故事里。
因此,要指导孩子学会“用故事说话”。这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叙事技巧。一个好故事至少要包含清晰的起因、发展和结局。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孩子运用“展示(Show)”而非“告知(Tell)”的原则。这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也是从业余到专业的关键一跃。与其直接告诉读者“我很难过”,不如通过细节展示你的难过:“我感觉喉咙里像堵了一团棉花,眼睛酸涩,周围的喧闹声仿佛都离我远去。”
为了让孩子更直观地理解,我们可以用一个表格来对比“告知”与“展示”的区别:
抽象的“告知” (Tell) | 具体的“展示” (Show) |
他非常紧张。 | 他不停地搓着手,手心已经满是冷汗,目光躲闪,不敢直视老师的眼睛。 |
教室里很安静。 | 教室里静得能听见墙上挂钟秒针“滴答、滴答”的走动声,和自己“怦怦”的心跳声。 |
我感到无比幸福。 |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我身上,暖洋洋的,我忍不住闭上眼睛,嘴角不自觉地上扬,感觉整个世界都温柔了起来。 |
通过这样的对比训练,孩子会慢慢领悟到,真正能打动人的,不是作者贴上的情感标签,而是那些让读者感同身受的、充满画面感的细节。这正是写作的魅力所在。
精选合适的素材
生活中的事无奇不有,但并非所有事都适合写进作文。孩子们往往会陷入一个误区,认为只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才值得一写,比如参加一场盛大的比赛、去一个遥远的地方旅游。于是,大家的作文题材变得千篇一律,难以出彩。实际上,真正能体现真情实感的,往往是那些“于细微处见真情”的平凡小事。
要引导孩子建立自己的“私人素材库”。这个素材库里的内容,不必是宏大的叙事,而应是那些真正触动过他内心的独特瞬间。比如,一次寻常的放学路上,奶奶为了等他,在寒风中跺着脚的样子;一次考试失利后,同桌默默递过来的一张写着“加油”的纸条;甚至是在某个瞬间,突然理解了父母的辛劳。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片段,因为蕴含着个人的独特体验和真切情感,反而比任何“模范作文”里的故事都更有力量。
在金博教育,我们鼓励学生去挖掘这些“独家记忆”。老师会引导他们思考:“最近有没有一件事,让你心里咯噔一下?”“有没有一个人说的一句话,让你记了很久?”“有没有一个场景,让你至今难忘?”通过不断地提问和挖掘,帮助孩子从看似平淡的日常中,筛选出那些闪闪发光的、值得被记录的“珍珠”。教会孩子从平凡中发现不凡,从普通中提炼深刻,这不仅是一种写作策略,更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总结
总而言之,指导孩子写出情真意切的初中作文,绝非一日之功,它是一项需要耐心、智慧和共情的系统工程。这趟旅程的起点,是唤醒孩子对生活的感知力,让他们学会观察和感受;接着,需要打开他们情感表达的阀门,创造一个让他们敢于吐露心声的安全环境;然后,要教会他们用讲故事的方式来承载情感,掌握“展示”而非“告知”的核心技巧;最后,还要引导他们精选那些源于真实生活、触动内心的独特素材。
写作的终极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个理想的分数,更是为了让孩子学会一种与世界、与他人、与自我沟通的方式。当一个孩子能够用文字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时,他便拥有了一项可以受益终身的宝贵能力。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在这条充满挑战也充满魅力的写作之路上,共同探索,共同成长,让笔下的每一个字,都成为心灵最真诚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