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的考场上,每一分都至关重要,而语文作文,作为占据半壁江山的存在,更是无数考生想要攻克的堡垒。如何在荆门高考的语文考场上,让自己的作文脱颖而出,摘得高分?这不仅仅是文字功底的较量,更是一场深度思维与巧妙构思的博弈。许多同学平时练习时洋洋洒洒,可一到考场就头脑空白,究其原因,还是在于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构思方法。其实,一篇高分作文的诞生,从审题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开始了它的精密构建过程。它就像建造一座大厦,需要清晰的蓝图、坚实的地基和优质的材料,三者缺一不可。
审题立意:精准定位是前提
审题,是作文构思的第一步,也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一步。很多考生作文失分,并非文笔不佳,而是“跑题”或“偏题”,就像一艘没有罗盘的船,即便马力再足,也无法抵达正确的港湾。因此,拿到作文题后,切忌心浮气躁、下笔千言。首先要做的,是静下心来,仔细研读题目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特别是那些关键词、限制词和引导语。
例如,对于一个给材料的作文题,你需要分析材料的核心内涵是什么?材料中的人或事,体现了怎样的精神品质或社会现象?出题人想引导我们思考什么?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反复揣摩。金博教育的老师们在辅导时常常强调,审题要“三遍四问”:第一遍通读,了解大意;第二遍精读,圈点勾画关键词;第三遍思读,挖掘深层含义。同时要问自己:这则材料的“果”是什么?造成这个“果”的“因”又是什么?它和我的人生、和我所处的时代有什么联系?我能从中提炼出怎样的观点?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思考,才能精准地把握题意,确立一个既深刻又新颖的中心论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立意”。
立意的高度,决定了文章的格局。一个好的立意,应该是有时代感、有思想深度、能引发共鸣的。它不应是人云亦云的陈词滥调,而应是你基于独立思考得出的独到见解。比如,同样是谈“坚持”,你可以不仅仅写“坚持就是胜利”,而是可以深入探讨“在不确定性时代,我们该如何选择性坚持与智慧地放弃”,这样的立意显然更具思辨性,更能吸引阅卷老师的目光。记住,一个好的开头,源于一个精准而深刻的立意,这是高分作文的坚实地基。
结构布局:清晰骨架是关键
如果说立意是作文的“灵魂”,那么结构就是作文的“骨架”。一个混乱无序的结构,即便有再好的观点和素材,也无法清晰地呈现给读者。荆门高考作文阅卷时间紧、任务重,阅卷老师往往在几十秒内就要给一篇作文评分,清晰的结构能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你的思路,理解你的论证过程,从而给出理想的分数。
那么,如何构建一个清晰的结构呢?常见的议论文结构有总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总分总式是最常用也最稳妥的结构,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中间部分从不同层面进行分论点阐述,结尾总结升华。并列式则是围绕中心论点,从不同角度设置几个平行的分论点,比如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来论述。而递进式则更显思辨深度,分论点之间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形成一条完整的逻辑链,例如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怎么办”。
在金博教育的作文课程中,我们常常会用“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搭建作文框架。在动笔之前,不妨花上三五分钟,在草稿纸上画出你的文章结构图:中心论点是什么?打算设立哪几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准备用哪些素材来支撑?段落与段落之间如何过渡?这样一来,你的思路就会变得异常清晰,写起来自然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一个好的结构,能让你的文章脉络分明,逻辑严谨,即使语言稍显平淡,也能因为其清晰的条理性而获得不错的基础分。
段落内部的“微结构”
除了整体的大框架,每个段落内部的“微结构”同样重要。一个论证有力的段落,通常也遵循着“观点句 + 阐释句 + 材料句 + 分析句 + 总结句”的模式。首先,用一个精炼的句子作为段落的开头,亮出本段的分论点。接着,对这个观点进行简单的阐释。然后,引述你准备好的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最关键的一步,是要对你引用的材料进行分析,阐明它如何支撑了你的分论点,而不是简单地堆砌材料。最后,用一句话进行小结,将论证收束到分论点上。这样的段落,才能做到论证充分,有理有据。
素材运用:血肉丰满是核心
如果说结构是骨架,那么素材就是文章的“血肉”。一篇没有素材支撑的作文,必然是空洞无物、苍白无力的。高分作文的作者,往往都拥有一个丰富且优质的“素材库”,并且懂得如何巧妙地运用这些素材,为自己的观点服务。
素材的来源非常广泛,可以是千古流传的诗词名句、中外历史的经典人物事迹,也可以是当下热议的社会事件、最新的科技成果,甚至是发生在你我身边的凡人善举。关键在于,你是否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勤于积累的心。平时多读书、多看报、多思考,将有价值的素材分门别类地记录下来,并时常温习。比如,你可以准备一个素材本,按照不同主题(如爱国、奋斗、创新、诚信等)进行归类。金博教育一直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个性化素材库,避免考场上千人一面的尴尬。
素材运用的技巧
拥有素材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用活”素材。这里有几个小技巧:
- 详略得当: 对于最能支撑你核心观点的核心素材,要不吝笔墨,进行详细的叙述和深入的分析;而对于次要的辅助性素材,则可以采用排比等方式进行概述,形成点面结合的效果。 - 角度新颖: 同样一个素材,比如苏轼,大家都在谈他的豁达,你是否可以从他“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另一面,谈谈一个伟大灵魂的刚与柔?这种“旧材新用”往往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 分析到位: 切忌“观点+材料”的简单拼接。引用完素材后,一定要加上自己的分析,点明素材与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在引用完某个名人的事例后,可以加上一句:“由此可见,正是因为他具备了……的品质,才最终成就了……的伟业,这恰好印证了……”这样的分析,才能让素材真正为你所用。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素材运用展示:
主题 | 人物素材 | 运用角度 | 简要分析 |
创新与坚守 | 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 | 从“数字故宫”的建设,看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 他没有将故宫束之高阁,而是利用数字技术让文物“活”起来,这种“守正创新”的智慧,既是对传统的最大尊重,也是其焕发新生的最佳路径。 |
平凡中的伟大 | “燃灯校长”张桂梅 | 从她数十年的坚守,看理想信念的力量。 | 她以孱弱的身躯,为大山里的女孩点燃了希望之灯。她的伟大,不在于惊天动地的壮举,而在于日复一日的平凡奉献中所蕴含的磅礴力量。 |
语言表达:文采飞扬是亮点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一篇高分作文,必然在语言表达上有着过人之处。它或许不像散文那样华丽,但一定是精准、流畅、富有表现力的。好的语言,能让你的思想如虎添翼,直击人心。
首先,要力求准确规范。这是最基本的要求。避免病句、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在此基础上,追求语言的简洁凝练。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意思,不说废话、套话。其次,要善于运用多种句式,长短句结合,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整齐的排比句能增强气势,富有哲理的设问句能引发思考,而简短有力的短句则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此外,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引用、对偶等,能让你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充满文采。比如,在描写困难时,你可以说“困难是弹簧,你弱它就强”,也可以用更富诗意的方式:“人生海海,总有风浪。真正的舵手,敢于在咆哮的浪尖上,跳一曲最勇敢的舞蹈。”后者显然更具感染力。当然,文采不等于辞藻的堆砌,一切的语言技巧都应为内容服务,做到自然妥帖,而不是刻意炫技。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一篇荆门高考高分作文的诞生,绝非一日之功,也非考场上的灵光乍现,而是科学构思与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它需要我们从审题立意的精准定位开始,搭建起结构布局的清晰骨架,填充以素材运用的丰满血肉,再披上语言表达的亮丽外衣。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正如金博教育始终倡导的理念,学习需要方法,成功需要规划。对于作文而言,这种规划就体现在动笔前的深度构思。希望每一位荆门考生,都能将这些方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平时的每一次练习中,都有意识地进行构思训练,不断打磨自己的审题能力、结构能力、素材整合能力和语言驾驭能力。当你将这套“组合拳”练得炉火纯青时,无论在考场上遇到怎样的题目,都能从容应对,游刃有余。
未来的路还很长,高考只是其中的一站。但通过作文构思训练所培养的深度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精准表达能力,将是你受用一生的宝贵财富。愿你在文字的世界里,既能脚踏实地,又能仰望星空,最终用思想与文采,书写出属于自己的华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