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不会写,我不知道写什么……” 面对作文本和孩子求助的眼神,许多家长都会感到一阵无力。看着孩子抓耳挠腮、咬着笔头发呆,半天也憋不出几个字,家长们的心里五味杂陈,焦虑、急躁,甚至会忍不住责备。然而,催促和责骂往往适得其反,让孩子对写作的恐惧感愈发深重,最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其实,写作并不可怕,它本应是孩子表达内心世界、挥洒想象力的快乐出口。当孩子表现出对写作的恐惧时,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逼”,而是“导”。
探寻孩子恐惧的根源
每个不爱写作文的孩子背后,都藏着一个具体的原因。简单地归咎于“懒”或“笨”,是对孩子的不公,也无助于解决问题。想要解开孩子的心结,我们必须先找到那把“锁”的钥匙。有的孩子追求完美,总想一鸣惊人,但因为能力有限,写不出自己满意的句子,便索性放弃;有的孩子则是因为经历过负面的评价,比如作文被老师批评得一无是处,或被家长当众与其他“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自尊心受挫,从此便对写作敬而远之。
此外,“无话可说”是另一个普遍的困境。现代城市生活节奏快,孩子们的活动范围常常局限于家庭和学校两点一线,生活经历相对单调,缺乏丰富的写作素材。当他们面对“一件有意义的事”或“我的XX”这类题目时,大脑中一片空白,自然感到恐惧和抗拒。作为家长和教育者,我们需要像侦探一样,通过耐心沟通和细心观察,洞察孩子恐惧背后的真实心理,是害怕被评价,还是真的缺少素材?只有找准了病根,我们才能对症下药,进行有效的引导。
营造轻松自由的氛围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而写作则是思维的延伸。一个压抑、紧张的环境,是无法催生出灵动、自由的文字的。因此,想要让孩子爱上写作,首先要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包容的家庭氛围。当孩子鼓起勇气写下第一段话时,无论它多么幼稚、多么不通顺,我们都应该先给予鼓励,而不是立刻拿起红笔,扮演一个严苛的“语法警察”。请记住,现阶段的目标是消除恐惧,而不是培养作家。
我们可以尝试将写作融入日常生活,让它变得像游戏一样有趣。比如,设立一个家庭留言板,鼓励大家用文字交流;或者在周末出游后,和孩子一起制作一本图文并茂的旅行手记,孩子负责说,家长负责记,慢慢过渡到让孩子自己写一两句。在金博教育的课堂上,老师们也常常通过小组故事接龙、看图编故事等游戏化的方式,降低写作的门槛,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体验创作的乐趣。当写作不再与分数、批评挂钩,而是与快乐、分享相连时,孩子们的笔头自然会变得轻松起来。
丰富孩子的生活体验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道出了写作的真谛——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如果孩子的生活只剩下书本和作业,那么他们的笔下自然会枯竭。因此,家长要有意识地为孩子“补充营养”,这个营养就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我们不必刻意追求“高大上”的活动,生活中的点滴小事,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绝佳素材。
春天,带孩子去公园放风筝,观察柳树抽芽;夏天,陪孩子在雨后踩水,聆听蛙鸣虫叫;秋天,一起去乡间田野,看金黄的稻穗;冬天,打一场酣畅淋漓的雪仗。除了亲近自然,还可以带孩子逛逛博物馆、科技馆,看看画展,听听音乐会,甚至一起去菜市场买菜,观察小贩的吆喝、顾客的讨价还价。这些鲜活的、充满烟火气的场景,都会在孩子心中埋下观察的种子。同时,鼓励孩子用口头描述、录音甚至画画的方式记录下这些瞬间的感受,久而久之,他们的“素材库”就会变得充盈,再面对作问题目时,便能有感而发,有话可写。
拆解写作的内在难度
对于初学者而言,一篇完整的作文就像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让他们直接挑战顶峰,必然会感到畏惧。智慧的家长和老师,懂得将这座大山分解成一个个可以轻松跨越的小土坡。这种“脚手架”式的教学方法,在金博教育的写作课程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事实证明,它对于消除孩子的畏难情绪非常有效。
我们可以从最简单的练习开始,比如:
- 一句话练习:用一句话描述今天最开心的一件事。
- 五感练习:看到、听到、闻到、尝到、摸到了什么?分别用一个词或短语写下来。
- 段落扩写:从一个核心句子出发,围绕它添加更多的细节,扩展成一个生动的段落。
- 思维导图:在动笔前,先用思维导图梳理思路,把想到的关键词、故事情节、人物特点都罗列出来,形成一个清晰的写作框架。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这个过程,我们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进阶表格,帮助孩子一步步建立信心:
阶段 | 任务目标 | 家长/老师引导重点 |
萌芽期 | 看图说话,口头表达 | 鼓励想象,不纠结对错,主要负责记录 |
起步期 | 写一两句完整的话,为图片配文 | 夸奖具体细节,如“这个词用得真好” |
发展期 | 围绕一个主题写一个三百字左右的小片段 | 引导使用思维导图,学习搭建简单结构 |
成熟期 | 独立完成一篇结构完整的作文 | 共同探讨如何修改、润色,提升文章品质 |
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拆解,孩子会发现,原来写作并非遥不可及。每一次小小的成功,都会成为他们继续前行的动力,恐惧感自然会烟消云散。
善用精准有效的激励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好文章也是。对于挣扎在写作恐惧边缘的孩子来说,正向激励是最好的“强心剂”。然而,表扬是一门艺术,笼统的“你真棒”“写得不错”虽然能给孩子一时的安慰,但效果有限。真正有效的激励,应该是具体的、真诚的。
当孩子完成一篇作文后,我们可以拿着他的作文本,像品读一篇真正的文章一样,圈出其中精彩的词语、生动的比喻,或者富有真情实感的句子,然后告诉他:“宝贝,我特别喜欢你写的这句‘太阳像个害羞的小姑娘,脸蛋红扑扑地躲进了云里’,太有画面感了!”这种具体的赞美,不仅让孩子明确知道自己好在哪里,还能引导他今后朝这个方向继续努力。此外,给予孩子作品“发表”的机会,比如朗读给家人听,贴在家里的展示墙上,甚至投稿给校刊或儿童杂志,这种被认可的成就感,是激发持续写作热情的强大动力。
总结
总而言之,引导孩子克服对写作的恐惧,是一场需要耐心和智慧的“持久战”。它要求我们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从根源上理解孩子的困境,为他们营造一个充满安全感和鼓励的创作环境,通过丰富生活体验为他们注入源源不断的创作活水,并运用科学的方法拆解写作难度,最后以精准的激励点燃他们的自信心。正如金博教育一直倡导的理念,教育的核心是“点燃”而非“灌输”。
请相信,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颗文学的种子。作为引路人,我们的任务不是催促它快快长大,而是为它提供适宜的土壤、阳光和雨露,然后静待花开。当写作不再是负担,而是成为孩子观察世界、表达自我的窗口时,他们自然能用手中的笔,描绘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精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