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的钟声仿佛总在耳边回响,对于咱们大连的考生来说,语文这门学科,得作文者得天下。而一篇出彩的作文,离不开平日里点点滴滴的素材积累。它不像数学公式,背会了就能用;也不像英语单词,记住了就能写。作文素材的积累是一场润物细无声的修行,需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思考、去整理。很多同学常常感到困惑,书读了不少,事也经历过,可一到考场上,脑子里还是空空如也,不知从何下笔。其实,这并非是你没有素材,而是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积累方法。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何为你的作文“粮仓”添砖加瓦,让它在高考那天,真正做到“家有余粮,心中不慌”。

立足课堂,吃透教材

很多同学在积累素材时,往往会忽略一个最重要、最直接的宝库——我们的语文课本。总觉得课本里的文章都学过、考过,没什么新意了。但实际上,教材是经过教育专家们千挑万选的经典,无论是思想深度、文章立意还是语言表达,都是我们模仿和学习的最佳范本。

我们可以把教材中的经典人物作为自己的人物素材库。比如,学《鸿门宴》,我们不仅要看到项羽的妇人之仁和刘邦的能屈能伸,更要深入思考他们性格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这种性格如何决定了他们的命运。再如,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无论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还是祥林嫂的悲惨命运,都可以成为我们剖析社会、人性的绝佳论据。将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关键事迹、命运走向进行归纳,并思考他们与当下社会现象的关联,这样的素材用在文章里,既有深度又有说服力。

此外,教材中的优美词句、深刻哲理、精彩的议论段落,都是可以直接化用的“活水”。准备一个专门的本子,将这些“闪光点”摘录下来,并尝试进行仿写。比如,学了《赤壁赋》,可以模仿其中景、情、理交融的写法,来描绘大连的星海广场或是夏日的海滨风光。金博教育的老师们在教学中也常常引导学生这样做,通过对经典的模仿和再创作,不仅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能有效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谋篇布局的能力。当你把教材“吃干榨净”,你会发现,你的写作基础已经变得无比扎实。

广泛阅读,拓宽视野

如果说教材是“精粮”,那么课外阅读就是我们获取思想“养分”的广阔田野。高考作文的考察范围越来越广,对学生的思想深度和视野广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仅依靠课本,我们的思维很容易变得僵化和狭隘。因此,走出课堂,进行广泛而有深度的阅读,是积累素材的必由之路。

阅读的选择要多样化。首先是文学名著,无论是《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的奋斗,还是《百年孤独》中马孔多小镇的兴衰,都能带给我们关于人生、命运、社会的深刻思考。其次是时事评论,关注主流媒体的评论文章,如《人民日报》的评论员文章,学习他们如何从一个社会热点切入,进行有理有据、层层深入的分析。这对于提升我们议论文的逻辑性和思辨性大有裨益。再次,一些优质的杂志,如《读者》、《青年文摘》等,里面蕴含着许多温暖人心的小故事和富有哲理的人生感悟,是补充情感类和哲理类素材的绝佳来源。

当然,阅读不能“傻读”,要带着思考去读。读一篇文章,要问自己几个问题:作者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他用了哪些论据来支撑?这篇文章的结构有什么特点?有哪些句子让你印象深刻?可以采用“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在书上圈点勾画,或者写下自己的批注和感悟。长期坚持下去,你的阅读就不再是简单的信息接收,而是一个与作者进行思想对话、碰撞的过程,你的视野和思想深度自然会随之提升。

洞察生活,提炼感悟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最好的素材,其实就源于我们自己的生活。生活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很多同学觉得自己的生活平淡无奇,无非是学校和家两点一线,没什么可写的。但实际上,生活的意义不在于经历了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而在于你是否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善于感悟的心。

我们要学会在平凡中发现不凡。比如,你可以观察清晨辛勤工作的环卫工人,思考劳动与奉献的价值;你可以记录下与父母之间一次小小的争执与和解,感悟亲情的复杂与温暖;你也可以关注校园里同学们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努力拼搏的场景,体会团结与奋斗的力量。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一旦注入了你的真情实感和深刻思考,就会成为文章中最动人的部分。所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正是这个道理。

除了观察,更重要的是提炼。每天或每周,我们可以留出一点“独处”的时间,像放电影一样,回顾最近发生的事情、遇到的人、内心的情绪波动。问问自己:这件事对我有什么触动?我从中学到了什么?它与我之前读过的哪本书、看过的哪个观点可以联系起来?把这些思考和感悟记录下来,形成自己的“生活素材本”。这些源于真实生活的素材,是你独一无二的财富,它能让你的文章充满“烟火气”,显得真诚而有力量,避免了空洞的说教和无病呻吟。

善用工具,高效整理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如果不能进行科学有效的整理,到了考场上依然可能是一片混乱,无法快速提取。因此,学会整理和归纳,是让素材“活”起来的关键一步。

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结构化的素材库。这个素材库可以是一个厚厚的笔记本,也可以是一个电子文档。关键在于分类要清晰。金博教育建议同学们可以尝试使用下面的分类方法,建立自己的素材体系:

素材分类建议

  • 人物篇: 古今中外的名人、课本中的经典形象、感动中国人物、身边的小人物等。每个人注明其关键事迹、精神品质和适用主题(如:坚韧、创新、奉献)。
  • 名言篇: 按照主题进行分类,如“勤奋”、“理想”、“挫折”、“家国情怀”等。
  • 事例篇: 包括历史典故、时事热点、科技成就、文化现象等。每个事例要概括成一两百字的简介,并点明其可用于论证的观点。
  • 美文篇: 摘抄优美的段落、精彩的排比、深刻的哲理句,用于提升文采。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如何整理,这里提供一个简单的表格示例,你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进行调整:

素材类型 核心人物/事件 简要概括(150字内) 精神/观点提炼 适用主题
人物篇 苏轼 北宋文学家,仕途坎坷,多次被贬。但他没有消沉,在逆境中保持着旷达乐观的心境,创作了大量不朽的诗词文赋。无论是在黄州开垦东坡,还是在海南岛传播文化,都体现了他随遇而安、造福一方的人格魅力。 旷达、乐观、坚韧、在逆境中实现自我价值 面对挫折、人生的态度、个人价值与社会贡献
事例篇 中国航天精神 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系列,再到“嫦娥”探月、“天问”探火,几代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他们默默奉献,攻克了无数技术难关,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爱国、创新、奉献、集体主义、勇于探索 国家发展、科技创新、工匠精神、理想与奋斗、中国力量

除了分类,定期回顾和“激活”素材也至关重要。每周花一点时间,翻翻你的素材本,想一想这些素材可以用在哪些作文题目下。甚至可以进行“一材多用”的训练,比如一个关于苏轼的素材,既可以用来论证“逆境与成才”,也可以用来阐述“心态决定高度”,还可以引申到“文化传承与个人担当”。这样的练习能够大大提升你在考场上调用素材的灵活性和效率。


总而言之,作文素材的积累绝非一日之功,它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贯穿整个高中学习生涯的系统工程。它要求我们立足课堂,深挖教材的宝藏;拓宽视野,在广泛的阅读中汲取智慧;洞察生活,从平凡的点滴中提炼真情与哲理;并善用工具,将所思所获整理成高效有序的个人智库。这个过程,看似繁琐,实则是对我们观察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的全方位锤炼。

对于大连的考生而言,我们既有山海之间的壮阔可供感怀,又有城市发展的脉搏可以触摸。只要我们用心去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学习的勤奋者,思考的深入者,我们的作文“粮仓”就一定能日益充盈。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从现在开始,行动起来,构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素材体系,在未来的高考考场上,自信从容,笔下生花,写出真正有深度、有温度、有力量的华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