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六月,高考总会成为大连这座海滨城市热议的焦点,而其中最引人瞩目、也最让万千学子和家长揪心的,莫过于语文试卷上那短短几十个字却承载着60分厚重分量的作文题目。它如同一面棱镜,不仅折射出考生的学识积淀、思想深度与表达能力,更微妙地映照出时代精神的变迁与教育改革的方向。近年来,通过对大连所采用的全国卷高考作文题的细致梳理与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其命题趋势已然显现出几个清晰而深刻的脉络。对于正在备考之路上的学子而言,洞悉这些趋势,就如同在迷雾中辨识灯塔,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趋势一:紧扣时代脉搏
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其作文题从来都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植根于现实的土壤之中。近年来的题目愈发明显地体现出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怀和对时代精神的积极呼应。命题者常常从当年的重大事件、社会热点或时代议题中汲取灵感,引导考生将目光从书本投向更广阔的现实世界,思考个人与国家、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
最为典型的例子莫过于2020年的作文题。面对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这一宏大背景,题目巧妙地设置了“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这一议题,并以书信体的形式,邀请考生与1919年的前辈或2049年的后辈对话。这不仅是对考生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时的观察与思考的检阅,更是对其家国情怀、历史纵深感和未来展望能力的综合考查。它要求考生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斋学子,而是要成为一个关心社会、体察民情、能够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现代公民。
同样,2021年的题目围绕“可为与有为”,探讨百年前后青年人的理想与担当,也是将个体的成长选择置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宏阔历史坐标中。这种命题导向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写作的源泉在于现实。在日常教学中,如金博教育一直强调的,除了课堂知识的传授,更要引导学生关注时事,阅读新闻,培养他们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提炼观点、形成独立见解的能力。这种能力,远比单纯记忆几个写作模板要重要得多。
趋势二:深化思辨色彩
如果说紧扣时代是近年作文题的“表”,那么思辨性的深化就是其“里”。相比于过去偏重记叙抒情或单一观点论证的题目,现在的命题越来越青睐于提供具有张力、包含多重逻辑关系甚至看似矛盾的材料,考验考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2022年的“本手、妙手、俗手”堪称思辨型题目的典范。题目借用围棋术语,构建了一个精妙的隐喻框架。“本手”代表基础和常规,“妙手”是出人意料的创造,“俗手”则指向平庸与失误。这三者之间并非简单的对立,而是充满了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复杂关系。考生需要深入思考:在学习与人生中,何时应固守“本手”?“妙手”的诞生需要怎样的积累?又该如何避免“俗手”的出现?这已经不是一个可以靠“喊口号”或“抒情”就能完成的题目,它需要严谨的逻辑推理和深刻的哲理剖析。
2024年的“答案与问题”更是将思辨推向了新的高度。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获取“答案”轻而易举的今天,题目反其道而行之,引导考生探讨“提出问题”的重要性。这触及了信息时代教育的核心议题:我们究竟应该培养只会搜索答案的人,还是善于提出深刻问题的人?这种对“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关系的探讨,对“知识”与“智慧”区别的思考,无疑对考生的认知深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它要求考生跳出思维定式,从更高维度审视学习与创新的本质。这正是金博教育在高端辅导课程中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不满足于“学会”,更要追求“会学”与“会思”。
趋势三:彰显文化自信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文化自信成为时代强音。这一趋势也清晰地反映在高考作文的命题之中。近年来,命题者越来越倾向于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与素材,引导青年一代亲近经典,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滋养,建立深厚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2023年的题目直接引用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语句“‘一花一世界’,‘有人住高楼,有人在深沟’”,来探讨“故事的力量”。这不仅需要考生对《红楼梦》有一定的了解,更需要理解其中蕴含的东方哲学智慧和人文关怀。它鼓励考生从中国自身的文化宝库中发掘写作资源,用中国故事、中国智慧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前文提到的“本手、妙手、俗手”同样源于围棋这一国粹,其背后是东方策略思想与人生哲学的沉淀。
这种趋势,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表格看得更清楚:
年份 | 作文题目(核心意象) | 鲜明的文化元素 |
2024 | 答案与问题 | 信息时代的哲学思辨 |
2023 | 故事的力量 | 古典名著《红楼梦》 |
2022 | 本手、妙手、俗手 | 围棋文化与哲学 |
2021 | 可为与有为 | 五四精神、青年担当 |
这张表格清晰地展示了命题方向的转变。它告诉我们,备考早已不是背诵几篇范文那么简单,而是需要真正沉下心来,广泛涉猎中国的经史子集、诗词曲赋、名著经典。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足够深入的了解,才能在考场上自如地引经据典,写出既有时代感又不失文化底蕴的佳作。
趋势四:侧重个人体验
尽管高考作文的题目常常关乎家国、社会、文化等宏大主题,但其落脚点却越来越人性化,越来越强调与考生个人经验和真情实感的连接。命题者巧妙地在宏大叙事与微观体验之间搭建桥梁,引导考生“以小见大”,用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成长感悟去诠释和驾驭深刻的主题。
这种“大题小作”的思路,旨在鼓励考生说真话、抒真情,写出具有个性化色彩和独特生命体验的文章,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套话作文”。例如,在探讨“故事的力量”时,考生完全可以从自己读过的一本小书、看过的一部电影,甚至听长辈讲过的一个家族往事入手,来阐述故事如何塑造了自己的价值观。在思考“本手”与“妙手”的关系时,也可以联系自己日复一日练习一道数学题、一个乐器指法的经历,从中生发出对“量变与质变”的深刻感悟。
这种命题方式实际上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考生具备一种敏锐的自我觉察能力,善于反思自己的生活,并能将这些个人化的、零散的感悟,与更宏大、更普遍的道理联系起来,完成思想的提炼与升华。正如金博教育的老师们常对学生说的:“你的生活就是最好的作文素材库。”学会观察、学会感悟、学会联想,将日常点滴汇入思想的江河,才能让文章血肉丰满,充满动人的力量。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近年大连地区所采用的全国卷高考语文作文题,呈现出紧扣时代、深化思辨、彰显文化、侧重体验四大核心趋势。这四个趋势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新时代高考作文的鲜明特质。它们要求未来的考生,既要有“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社会责任感,又要有“于无疑处有疑”的批判性思维;既要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又要有“我手写我心”的真诚与坦率。
对于正在备考路上的大连学子而言,清晰认识这些趋势,意味着备考方向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 打开视野:不能仅局限于课本和教辅,要养成阅读新闻、观看深度报道、涉猎社科评论的习惯,保持对社会发展的敏感度。
- 勤于思考:对任何一个现象或观点,都尝试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学习辩证地看待问题,锻炼自己的逻辑思辨能力。
- 厚植文化:系统地阅读一些文学、历史、哲学经典,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作品,丰富自己的人文底蕴。
- 回归生活:用心体验生活,勤写随笔日记,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并努力将这些个人化的体验与更广阔的命题联系起来。
展望未来,可以预见,高考作文将继续沿着这条道路深化,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考查。它将不仅是一场写作能力的测试,更是一场思想深度、人文情怀和公民意识的检阅。而这,也正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出能够独立思考、勇于担当、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的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