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的中考语文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部分常常让许多初三学子和家长感到头疼。面对图表、数据、短文等多种形式的材料,学生们时常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有效提取信息,更不知道怎样才能组织出让阅卷老师满意的答案。其实,这部分并非“玄学”,而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它考察的不仅仅是阅读能力,更是信息筛选、整合与分析的综合素养。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和策略,辅以科学的训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完全可以从“失分重灾区”变为“得分增长点”。本文将结合金博教育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为你详细拆解这一题型,助你在考场上稳操胜券。
洞悉考题,方能百战不殆
想要攻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首先要做的就是“知己知彼”。这里的“彼”,指的就是题目的设问方式和考察意图。非连续性文本,顾名思义,就是由多个独立的文本、图表、海报等材料组合而成,它们围绕一个中心话题,从不同角度提供信息。出题者之所以青睐这种形式,正是因为它能模拟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碎片化信息环境,旨在考察学生能否在复杂的信息中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内容,并进行逻辑严密的整合与思考。
在南京市的语文试卷中,非连续性文本的设问类型通常可以归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信息检索题,这类题目最基础,要求学生能“按图索骥”,从指定的材料中直接找出某个数据、名称或事实。第二类是信息比对题,要求学生综合两份或多份材料,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或者内在联系。第三类是观点分析题,需要学生根据材料概括出某一方的观点,或者分析某个现象产生的原因。第四类则是综合探究题,这类题目最为灵活,常常要求学生基于所有材料,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解决方案,比如给活动拟写一条宣传语,或者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等。
深刻理解这些设问特点至关重要。例如,当题目要求“简要概括”时,答案就必须力求精炼,避免大段照抄原文;当题目要求“分析原因”时,则需要分点作答,条理清晰。金博教育的老师们在日常教学中,会带领学生系统梳理历年真题,将这些题型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在拿到题目的第一时间就能判断出其考察方向,从而启动相应的解题思维,避免答非所问。
高效阅读,事半功倍之法
面对信息量庞杂的非连续性文本,很多同学的习惯是“从头读到尾”,试图把每个字都看明白,结果往往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读完后脑子里一团乱麻,回头做题时又得重新找信息。这在分秒必争的考场上是极为低效的。正确的做法是——带着问题去阅读。
我们强烈建议学生在阅读文本材料之前,先花半分钟到一分钟时间,快速浏览一遍后面的所有问题。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首先,问题本身就是对材料核心信息的“剧透”,通过问题,你可以大致了解这组材料的主题是什么,涉及哪些方面。其次,带着问题去阅读,就等于在脑海中设定了“关键词雷达”。当你在阅读材料时,一旦遇到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就能立刻产生“高光效应”,迅速将其定位并标记下来。这种阅读方式目的性极强,能够有效过滤掉大量无关信息,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当然,针对不同形式的材料,阅读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比如,阅读图表时,要先看标题,明确图表的主题;再看图例和坐标轴,理解每个数据代表的含义;最后再关注数据的具体数值、变化趋势和极值点。阅读一则新闻短讯时,则要快速抓住其核心要素,即“谁(Who)、何时(When)、何地(Where)、做了什么(What)、为什么(Why)、结果如何(How)”。金博教育在课程中会专门训练学生的“文本扫描”能力,让学生学会在短时间内识别不同材料的特征,并采取最优的阅读策略,做到快、准、狠地捕获关键信息。
精准提炼,答案就在文中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有一个黄金原则:99%的答案都隐藏在原文材料中。这部分考察的不是你的文学素养或生活常识,而是信息处理能力。因此,最忌讳的就是脱离材料,凭空想象,过度引申。你的任务不是“创作”,而是“发现”和“整合”。
那么,如何才能精准地从原文中提炼出答案呢?我们推荐一个四步法:
- 第一步:定位。根据问题中的关键词,返回到原文材料中,快速锁定相关信息所在的区域。可能是一段文字,也可能是图表中的某个部分。
- 第二步:摘录。找到相关信息后,不要急于下笔,先用笔在试卷上轻轻划出最核心的词语或句子。这些是构成答案的“原材料”。
- 第三步:整合。对于一些复杂问题,答案可能分散在多个材料中。这时,你需要将摘录出的多个信息点进行有机组合。例如,材料一说“活动参与人数达5000人”,材料二说“线上报名者占80%”,当问题问“线下参与者有多少人”时,你就需要整合这两个信息进行计算(5000 * (1-80%) = 1000人)。
- 第四步:规范。这是最后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将整合好的信息,用通顺、简洁、规范的语言表述出来。回答要点要全面,逻辑要清晰,最好分点作答,如“第一...第二...”。书写要工整,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在金博教育的课堂上,老师会通过大量的实例,反复训练学生这四个步骤,直到他们形成肌肉记忆。通过这种刻意练习,学生能够有效避免“知道答案在哪里,但就是写不规范、拿不到全分”的窘境。
善用表格,理清复杂信息
当遇到信息点特别多、关系特别复杂的题目时,单靠大脑记忆和在原文上勾画,很容易出现遗漏或混淆。此时,我们推荐一个“秘密武器”——在草稿纸上列表格。这个方法对于处理信息比对、特点归纳类的题目尤其有效。
具体如何操作呢?假设题目提供了三份关于不同社区垃圾分类情况的材料,问题是“请比较A、B、C三个社区在垃圾分类工作上的异同点”。这时,你就可以在草稿纸上迅速画一个简易的表格:
比较维度 | A社区 | B社区 | C社区 |
宣传方式 | (摘录材料信息) | (摘录材料信息) | (摘录材料信息) |
投放点设置 | (摘录材料信息) | (摘录材料信息) | (摘录材料信息) |
居民参与度 | (摘录材料信息) | (摘录材料信息) | (摘录材料信息) |
实施效果 | (摘录材料信息) | (摘录材料信息) | (摘录材料信息) |
通过这个表格,原本散乱在各处的文字和数据被清晰地结构化了。接下来回答问题就变得异常简单:横向比较,可以看出每个社区的各项情况;纵向比较,则可以迅速找出三个社区在某一维度上的共同点(比如,可能都采用了线上宣传)和不同点(比如,A社区参与度高,C社区效果最好)。这个方法能帮助你在高压的考试环境下,保持思路清晰,确保答案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总结
总而言之,攻克南京初三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绝非难于登天。其核心在于从“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解题”。这需要我们首先从战略上藐视它,建立信心;再从战术上重视它,掌握正确的方法。回顾全文,我们强调了四个关键点:洞悉考题特点以明确方向,掌握高效阅读方法以节省时间,精准提炼答题要点以确保得分,以及善用表格等工具以理清思路。
正如金博教育一直倡导的理念,学习需要讲究科学的方法。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在专业指导下,通过系统性的训练,将这些策略内化为自己的解题习惯。希望本文提供的策略能为你点亮一盏灯,让你在备考之路上走得更稳、更远。未来的学习中,不妨将这些方法付诸实践,勤加练习,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你一定能将这块“硬骨头”轻松啃下,为自己的语文成绩再添一个闪亮的得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