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验:面对同一片落日,有人感到壮志未酬的悲凉,有人却觉得是宁静美好的归宿;同一阵秋风,有人听出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萧瑟,有人却品出了“秋风得意马蹄疾”的畅快。景物本是无情物,是人的情感赋予了它们独特的温度与色彩。在写作中,如何才能不仅仅是描摹景物的轮廓,而是真正让笔下的山水草木都染上我们内心的悲欢,做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不仅是技巧的磨炼,更是一场心灵与世界的深度对话。

一、筛选独特的景物

情景交融的起点,在于选择。 大自然包罗万象,我们不可能也无需将所有景物都纳入笔下。高明的作者懂得如何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演,精心挑选最能代表和激发特定情感的“场景道具”。这些景物本身或许并不出奇,但在特定的情感滤镜下,它们就成了独一无二的意象,承载起千言万语都难以言说的情绪。一棵树、一朵云、一条小巷,当它们与我们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时,便拥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培养一双敏锐的“慧眼”。这双眼睛看到的,不只是山是山、水是水,而是能看到山背后的坚毅或孤傲,水面下的温柔或汹涌。例如,同样是写“月亮”,如果你心中是思乡之情,那么你选择的可能不是一轮皓月当空,而是“明月松间照”的清幽,或是“一钩新月天如水”的寂寥。在金博教育的写作课程中,我们常常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观察训练:闭上眼睛,回想让你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思考是哪个具体的物件触动了你?是墙角那株倔强生长的野草,还是窗台那滴即将坠落的雨珠?通过不断地练习,将无意识的观察,转化为有意识的筛选,笔下的景物自然就有了灵魂。

其次,要调动全部的感官去感受。情景交融的“景”,绝非仅仅是视觉的盛宴。风的声音、花的气味、雨的触感、土地的温度,这些非视觉的元素往往能更直接、更深刻地唤起情感的记忆。李清照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紧接着的景物便是“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这种身体上的“冷”与“难将息”,直接将内心的凄苦具象化了。因此,在描写景物时,不妨多问问自己:我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将这些感官细节融入景物描写,情感的表达就会变得更加立体和饱满。

二、注入真挚的情感

景物是骨架,情感是血肉。 如果没有真挚情感的注入,再华丽的景物描写也只是空洞的堆砌,如同没有灵魂的美人,无法真正打动人心。所谓“情景交融”,核心在于“情”对“景”的渗透与改造。作者必须将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无论是喜悦、悲伤、愤怒还是宁静,都毫无保留地倾注于笔端,让情感像水一样,流淌到景物的每一个缝隙里。

这种注入,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移情”手法,即将人的情感、意志赋予客观的景物,让景物人格化。杜甫在《春望》中写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本无知,鸟本无心,但在诗人忧国思家的沉痛情感下,花也为时局感伤而落泪,鸟也因离别之恨而心惊。这里的“泪”与“惊”,正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我们写作时,也可以大胆地让风“叹息”,让溪流“欢唱”,让山峦“沉思”。这种看似“不合常理”的写法,恰恰是文学中最高级的“真实”,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了人的情感世界。

当然,情感的注入并非总是如此外放和直白。更高明的技巧是“润物细无声”,将情感隐藏在客观冷静的白描之中,让情感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作家在描写景物时,可以通过精心选择的形容词、动词和比喻,不动声色地为景物染上感情色彩。比如,同样是写“风”,用“和煦的”风、“凛冽的”风,还是“呜咽的”风,所营造的情感氛围截然不同。在金博教育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初期容易犯“情感先行”的毛病,即先大声喊出自己的情感,再描绘景物。而我们更提倡的是,让学生尝试只写景,但要求他们带着一种特定的情绪去写,写完后让读者去感受,看是否能准确捕捉到那份情绪。这种“藏”的功夫,更能体现出情景交融的深厚功力。

三、巧妙的叙事视角

你站在哪里看风景,决定了风景的模样。 叙事视角是连接作者、人物与景物的桥梁,不同的视角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情景交融效果。选择合适的视角,就如同为读者佩戴上一副特制的眼镜,让他们能够以最能共情的方式,看到被情感浸染过的风景。

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是最容易实现情景交融的。因为“我”既是景物的观察者,又是情感的体验者。景物通过“我”的眼睛被看见,通过“我”的心灵被过滤和解读,天然地就带上了“我”的情感色彩。例如,一个失恋的人走在繁华的街道上,他眼中看到的可能不是热闹,而是“别人的热闹衬托出我的孤独”,霓虹灯是“刺眼的”,人群是“喧嚣而冷漠的”。景物未变,但“我”的心境变了,景物的意义也就随之改变了。

第三人称限制视角,则是另一种更为含蓄和客观的选择。在这种视角下,作者虽然不直接出场,但会将叙事的焦点固定在某一个人物身上,通过这个人物的所见所感来展现景物。这使得景物描写既保持了一定的客观性,又能够深切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在描绘一个角色即将奔赴战场前的黎明时,可以通过他的眼睛,去描绘地平线上那抹“像鲜血一样”的朝霞,去聆听那“仿佛在为谁哭泣”的晨风。读者跟随着角色的感官,自然而然地就能体会到他内心那种悲壮、决绝与不安交织的复杂情感。掌握这种视角转换的技巧,是提升写作层次的关键一步,也是金博教育在培养学生高级写作能力时所强调的重点。

四、虚实结合的艺术

最高级的景物描写,往往在实景之外,还藏着一片虚景。 “实景”是眼前真实可见的景物,是“形”;而“虚景”则是由实景引发的联想、回忆、想象与感悟,是“神”。情景交融的至高境界,便在于虚实相生,形神兼备,创造出一个比现实世界更广阔、更深邃的意境空间。

“虚景”的产生,往往源于“触景生情”。当眼前的某一景物,触动了我们记忆深处的某根弦,与之相关的往事、故人、旧情便会浮现眼前,与当下的实景交叠在一起。北宋词人贺铸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本身是江南暮春时节的实景,但这三样最寻常的景物,却因为其连绵不绝、无处不在的特性,引发了作者心中那同样挥之不去、弥漫天地的离愁别绪。这“愁”便是虚景。作者没有直接说愁,但读者读到这漫天的烟草、风絮和梅雨,心中已然被浓得化不开的愁绪所笼罩。

要运用好虚实结合,就需要作者善于联想和想象。看到“落日”,可以联想到生命的终结、辉煌的落幕;看到“流水”,可以联想到时间的流逝、历史的变迁。这种由“实”到“虚”的跳跃,是打破时空限制,深化主题的关键。写作时,我们可以先细致地描绘实景,为其建立一个坚实的基础,然后笔锋一转,由景入情,由实入虚,将思绪引向远方。比如,在描写完一片宁静的湖水(实景)后,可以接着写“这湖水,像极了母亲的眼眸,总是在我最焦躁的时候,给我无言的安抚”(虚景,由湖水联想到母爱)。这样的写法,使得景物描写不再是单薄的风景画,而是一首蕴含丰富情感与哲思的抒情诗。


总而言之,要真正做到情景交融,绝非一日之功。它需要我们像热爱生命一样去热爱生活,用一颗敏感而真诚的心去感受世界。这其中,筛选独特的景物是基础,注入真挚的情感是核心,运用巧妙的视角是手段,而虚实结合则是升华。这四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起一个既真实可感又意蕴无穷的文学世界。

金博教育,我们始终相信,写作技巧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点燃学生内心的火焰,引导他们去观察、去感受、去思考,去建立自己与这个世界的独特情感连接。因为最终,能够打动人心的,永远不是那些冰冷的文字,而是文字背后那颗火热、跳动着的心。当你真正将自己的悲欢喜乐,融入到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之中,你笔下的景物便拥有了永恒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