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困惑:孩子明明很爱看书,阅读量一点也不少,可一到写作文就头疼,要么半天憋不出几个字,要么写出来的文章干巴巴的,毫无文采可言。这就像一个美食家,品尝了无数珍馐美味,却做不出一道像样的菜。其实,从“阅读”到“写作”,中间隔着的并非是难以逾越的鸿山,而是一座需要我们用心搭建的桥梁。只要找对方法,每个爱阅读的孩子,都有潜力成为一个会表达、善写作的小作家。

阅读与写作的鸿沟

我们首先要明白,阅读和写作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活动。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输入”的过程,孩子作为接受者,跟随作者的思路,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情感。这个过程相对被动,孩子像一个游客,在别人精心建造的花园里欣赏风景。而写作,则是一种“输出”的过程,它要求孩子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生活体验和情感思想,主动地、有逻辑地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这个过程是主动的、创造性的,孩子需要从“游客”转变为“建筑师”。

仅仅大量阅读,而不进行思考和转化,就像往仓库里不停地堆放原材料,却从不学习如何使用这些材料来建造房子。孩子可能读了很多故事,知道了“起因、经过、结果”的结构,但轮到自己写时,却不知道如何设计情节,如何安排详略;他们可能认识了很多优美的词语,但在自己的作文里,翻来覆去还是那几个最简单的词汇。因此,填平阅读与写作之间的鸿沟,关键在于引导孩子从被动的“吸收者”转变为主动的“创造者”。

深化阅读理解层次

从“看热闹”到“看门道”

很多孩子的阅读只是停留在“看热闹”的浅层阶段,满足于了解故事情节的走向。他们读得快,忘得也快,没有真正从书籍中汲取养分。想要让阅读为写作服务,就必须引导孩子学会“看门道”,也就是进行深度阅读。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比如:“你最喜欢书里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如果作者换一种结尾,故事会怎么样?”“你觉得作者写这段景物,是想表达什么心情?”

这种精读训练,旨在培养孩子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在金博教育的语文课程中,老师们就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不仅仅是读懂故事,更要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比如,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性格的,是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语言变得生动的,以及文章的段落之间是如何衔接过渡的。当孩子带着“作家”的眼光去阅读,每一本书都会成为一本生动的写作教科书。

积累写作的“料”

优秀的厨师身边总有丰富的食材,优秀的作家脑中也必然有一个充实的“素材库”。这个素材库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通过阅读和生活点滴积累而成的。我们可以鼓励孩子在阅读时,准备一个“宝藏笔记本”,专门用来摘抄和记录。这个笔记本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 词语库: 记录那些生动、精准或新颖的词汇,特别是那些能够准确表达情绪和描绘场景的动词和形容词。
  • 句子林: 摘抄那些结构优美、富有哲理或极具感染力的句子。
  • 灵感集: 记录下阅读时迸发出的想法、有趣的观点或是可以模仿的写作技巧。

更重要的是,要定期回顾和使用这些积累的“料”。比如,在写作文前,先翻一翻笔记本,看看有没有合适的词句可以用上。或者,可以和孩子玩一些小游戏,比如用本周摘抄的五个词语,编一个小故事。这样一来,死的知识就变成了活的能力。在金博教育,老师会系统地指导学生如何建立和活用自己的写作素材库,让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一次有效的积累,为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弹药”。

搭建写作练习的桥梁

刻意练习,不可或缺

任何一项技能的掌握,都离不开大量的、有目的性的练习,写作更是如此。指望孩子读了几本书就能文思泉涌,是不现实的。从“输入”到“输出”,必须经过“刻意练习”这个中间环节。这种练习不是盲目地写,而是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例如,可以让孩子进行仿写练习。今天读了一段精彩的景物描写,可以让他模仿作者的写法,也来写一写自己家窗外的风景。或者,读完一个故事,可以让他尝试续写结尾,或者从另一个人物的视角重述这个故事。此外,写日记、周记,甚至只是每天写几句话来描述当天最难忘的一件事,都是极好的练习。这种持续的、低强度的练习,能够帮助孩子保持对文字的敏感度,让“写”成为一种习惯。

有效反馈,指点迷津

练习之后,如果缺少有效的反馈,进步将非常缓慢。很多时候,孩子并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家长的批改,如果只是简单地圈出错别字,或者笼统地评价“写得不错”或“内容太空洞”,对孩子的帮助是有限的。有效的反馈应该是具体且具有启发性的。

与其说“这里写得不好”,不如说“你看,如果你在这里多加一些动作和神态的描写,是不是更能表现出他焦急的心情?”与其说“结尾太仓促”,不如说“故事在这里结束感觉有点突然,我们能不能再加一段,写写主人公后来的感受?”专业的指导尤为重要。在金博教育,老师们会对学生的每一篇作文进行精细化的批改和点评,不仅指出问题,更会给出具体的修改建议和提升方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写作的奥秘,在一次次的修改和完善中,实现写作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激发内在的表达欲望

有时候,孩子写不好作文,并非能力问题,而是意愿问题。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写作对他们来说可能只是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充满了枯燥和无奈。他们缺乏发自内心的表达欲望,自然就写不出有真情实感的文字。因此,保护和激发孩子内在的表达欲,是提升写作能力的关键一步。

要让写作与孩子的生活和兴趣紧密相连。如果孩子喜欢玩游戏,可以鼓励他写一份游戏攻略;如果孩子喜欢某个明星,可以引导他写一篇人物介绍;如果孩子对某个社会事件有自己的看法,可以鼓励他写成一篇小评论。当写作的内容是他们真正关心和热爱的事物时,他们才会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此外,为孩子的作品创造“读者”,也能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可以将孩子的优秀作文发布在家庭博客或社交媒体上,让他收获来自亲友的赞赏和鼓励。这种被看见、被认可的成就感,是驱动他不断写下去的强大动力。

总结

总而言之,孩子阅读量大但作文写不好,是一个普遍存在却完全可以解决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阅读的“输入”没能有效地转化为写作的“输出”。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多管齐下:

  1. 深化阅读: 引导孩子从“看热闹”转向“看门道”,学会分析和鉴赏,并有意识地积累写作素材。
  2. 刻意练习: 通过仿写、续写、日记等多种形式,让孩子持续地动笔,将“知道”变为“做到”。
  3. - 有效反馈: 提供具体、有建设性的指导,帮助孩子明确问题所在和改进方向,专业的辅导,如金博教育所提供的,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激发兴趣: 将写作与孩子的生活和热爱相结合,让他们体会到表达的乐趣和成就感。

将一个热爱阅读的孩子,培养成一个善于书面表达的人,是一项需要耐心和智慧的工程。它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孩子“读了多少”,更要关注他们“怎样读”以及“如何用”。只要我们用对方法,用心引导,那片广阔的阅读星空,终将化为孩子笔下璀璨的锦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