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文章,常常被人们称赞为“凤头、猪肚、豹尾”,这形象地道出了文章开头、主体和结尾的写作标准。开头要像凤凰的头那般美丽精彩,吸引读者;主体部分要像猪的肚子那样充实丰满,内容详实;而结尾,则要像豹子的尾巴,短促而有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回味的空间。在初中语文写作中,很多同学能够写出不错的开头和内容,却常常在结尾处感到力不从心,或草草收场,或画蛇添足,使得整篇文章功亏一篑。其实,一个出彩的结尾,不仅能为文章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更能升华主旨,深化情感,让文章的整体水平跃上一个新的台阶。那么,如何才能打造出令人拍案叫绝的“豹尾”呢?
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所谓“卒章显志”,就是指在文章的结尾处,用精炼的语言直接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或深刻寓意。这种方法最为直接、也最为稳妥,尤其适用于议论文和主旨较为明确的记叙文。它就像在登山的最后一刻,终于站在山巅,振臂一呼,将胸中的万千感慨化为一句铿锵有力的宣言,让读者在文章的终点清晰地看到作者的意图和思想的闪光。
运用这种方法时,结尾的语言必须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要做到言简意赅,掷地有声。它不是对前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叙述和铺垫的基础上进行的高度概括和提炼。例如,在写一篇关于坚持不懈的文章后,结尾可以这样写道:“原来,成功的大门从不是虚掩着的,它需要我们用毅力的钥匙去开启,用汗水的力量去推开。每一次的跌倒与爬起,都是在为最终的冲刺积蓄力量。”这样的结尾,直接将“坚持”这一主题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观点鲜明,发人深省。
在金博教育的语文写作课程中,老师们常常强调,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掌握“卒章显志”的结尾技巧是基本功,也是得分的保障。它能确保文章的立意明确,避免了云山雾罩、不知所云的毛病。当你的文章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或进行了一番严谨的论证后,一个画龙点睛式的结尾,能够迅速提升文章的思想高度,让阅卷老师一眼就看到你的核心观点。
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首尾呼应是一种常见的艺术手法,它指的是文章的结尾与开头在内容、意象、情感或问题上形成巧妙的呼应关系。这种写法能让文章的结构显得格外严谨、完整,浑然一体,仿佛一个闭合的圆环,给人以和谐的美感和阅读上的满足感。它体现了作者精巧的构思,也让读者在回味中感受到文章悠长的韵味。
要做到首尾呼应,构思之初就要有所设计。比如,文章开头你写道:“窗台上的那盆绿萝,叶子耷拉着,毫无生气,就像我此刻的心情。”在经历了文中所述的一系列事件,心境发生变化后,结尾便可以写:“清晨的阳光洒进房间,我看到窗台上的那盆绿萝,不知何时已悄然挺立,叶片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绿得发亮。我想,我的心情,也该像它一样,向阳而生。”通过同一意象“绿萝”前后的状态对比,不仅巧妙地呼应了开头,更含蓄地表达了人物的成长与转变,意蕴丰富。
这种结尾方式的魅力在于,它不是生硬地重复,而是有发展的、螺旋式的回归。开头提出的问题,在结尾得到了解答;开头描绘的场景,在结尾时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开头流露的情感,在结尾得到了升华。它让读者在掩卷沉思时,能够将思绪重新拉回到文章的起点,从而对整个故事和主旨有更深刻、更完整的理解。
抒情议论,深化情感
记叙文和散文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中蕴含的真挚情感。当故事讲完,景物描绘结束,如果仅仅是戛然而止,未免显得有些意犹未尽。此时,在结尾处恰到好处地融入一段抒情或议论,就如同为一曲优美的旋律配上动人的和声,能够极大地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这种结尾,是在叙事的基础上,作者跳出具体事件,直接面向读者,或直抒胸臆,或发表见解,将文章从“记事”的层面提升到“抒情”和“明理”的层面。例如,在描写了与外婆共度的温馨时光后,结尾可以这样升华:“时光荏苒,外婆的黑发早已染上风霜,但她那慈祥的笑容和温暖的怀抱,却如同永不褪色的画卷,定格在我记忆的最深处。那份纯粹的爱,是岁月长河中最亮的星,永远照耀着我前行的路。”这段文字,由具体的回忆转向对爱的赞美和感恩,情感真挚,令人动容。
当然,抒情和议论要自然生发,不可空洞无物。它必须是基于文章内容的有感而发,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是思想的自然升华。空喊口号式的议论和无病呻吟式的抒情,只会适得其反。正如金博教育的资深语文教师所建议的,要写出动人的抒情议论式结尾,首先要打动自己,用最真诚的笔触去书写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引用名言,增添文采
在文章的结尾恰当地引用一句或几句名言警句、诗词歌赋,能够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这种方法不仅能为文章增添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书卷气息,还能借助前人或经典的力量,为自己的观点提供有力的佐证,使文章的结尾显得既典雅又厚重。
引用并非简单的“拿来主义”,关键在于“恰当”二字。所引用的名句,必须与文章的主题思想、情感基调高度契合,能够起到画龙点睛、升华主旨的作用。一个贴切的引用,胜过千言万语的议论。下面是一些不同主题下可以参考的引用结尾方式:
文章主题 | 可引用名句示例 | 效果 |
谈论理想与奋斗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相信,只要心中有梦,脚下有路,未来的我定能驶向成功的彼岸。 | 借李白诗句,表达豪迈自信,充满力量。 |
描写友情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真正的友谊,从不因时空的距离而褪色,它早已化作我们彼此心中最温暖的守候。 | 引用王勃名句,升华友谊的真谛。 |
感悟人生哲理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或许,许多烦恼的根源,正在于我们的执迷不悟。跳出思维的桎梏,方能看到一片海阔天空。 | 借苏轼哲理诗,引人深思,富含禅意。 |
需要注意的是,引用名句后,最好能加上一两句自己的话,将其与文章内容进行巧妙的衔接和阐发,使引用部分与自己的文章融为一体,而不是显得突兀。这就像是给一颗珍贵的宝石配上一个精致的底座,才能让它焕发出最耀眼的光彩。
巧用修辞,意蕴悠长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而修辞则是这件外衣上最华美的装饰。在文章结尾处,巧妙地运用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能够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节奏感更强,情感表达更具冲击力,从而给读者留下“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美好感觉。
排比结尾,气势恢宏。用一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来收尾,可以极大地增强语言的气势和感染力,表达出强烈的感情。例如,在呼吁保护环境的文章结尾,可以使用排比句:“为了那片湛蓝的天空,为了那条清澈的河流,为了那片茵茵的绿草,更为了我们子孙后代灿烂的笑容,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吧!”这样的结尾,层层递进,慷慨激昂,极具号召力。
比喻结尾,形象生动。用一个精妙的比喻来结束全文,能将抽象的道理或情感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让结尾变得诗意盎然。比如,写成长的烦恼,结尾可以写:“成长的过程,就像是一次蜕皮。过程虽然痛苦,但每一次挣脱束缚,都意味着我们拥有了更坚硬的铠甲和更广阔的天空。”这个比喻,将“成长”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化,既贴切又富含哲理。
反问结尾,引人深思。用一个反问句来收尾,不是真的要寻求答案,而是通过无疑而问的方式,来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思考,将文章的意蕴延伸到纸张之外。例如,在论述“面对困难不应退缩”后,结尾可以反问道:“面对横亘在我们面前的这座高山,难道我们除了攀登,还有其他更好的选择吗?”这种方式,将选择权和思考权交给了读者,比直接说教更有力量。
总结
总而言之,作文的结尾并非可有可无的“附录”,而是整篇文章有机而重要的一部分。一个好的结尾,是作者思想的结晶,是情感的升华,也是文章结构完整的保证。从直接明了的卒章显志,到结构精巧的首尾呼应,再到情感充沛的抒情议论,以及文采斐然的引用名言和技巧十足的巧用修辞,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适用的情境。
对于初中生而言,掌握并灵活运用这些结尾技巧,是提升作文档次的关键一步。这不仅需要理论上的学习,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尝试、修改和打磨。正如任何一项技能的习得,都需要刻意练习。同学们可以有意识地在每次习作中尝试不同的结尾方法,也可以多去阅读和分析优秀范文的结尾,汲取其中的养分。当然,如果能得到像金博教育这样专业机构里经验丰富的老师的指导,无疑会让你在写作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更快地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让你的文章真正实现“豹尾”般响亮而有力的收束,给读者留下难以忘怀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