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高中语文,很多学生和家长的第一反应或许是三个字:“太难了”。难的不仅是那些需要“全文背诵”的文言篇章,更是那份似乎与生俱来的“枯燥感”。当一门语言的学习被简化为对字、词、句的生硬解析和对标准答案的机械追求时,它原有的生命力与温度便消失殆尽。然而,语文的魅力,恰恰在于其包罗万象,它既是沟通的桥梁,也是文化的载体,更是心灵的慰藉。如何拨开沉闷的迷雾,让高中生重新发现语文的趣味,点燃他们内心的火花?这不仅是教学的艺术,更是关乎成长的智慧。
创新课堂,告别枯燥说教
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即老师在讲台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埋头笔记,是磨灭学习兴趣最常见的原因。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是被动的知识接收器,而非主动的知识探索者。语文学习的核心在于感受与表达,如果课堂本身就缺乏互动与活力,学生又如何能体会到语言文字中的情感与力量?
因此,课堂模式的创新势在必行。教育机构如金博教育一直倡导将主动权还给学生,变“讲”为“演”。例如,在学习戏剧单元如《雷雨》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进行剧本朗读,甚至排演经典片段。学生在揣摩角色心理、设计台词语气的过程中,对人物的理解会远超单纯的文本分析。同样,在学习议论文时,可以举办小型辩论赛,让学生围绕一个社会热点或课文观点展开交锋。在唇枪舌剑之间,他们不仅锻炼了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更能深刻体会到语言作为武器的力量感与魅力。
关联生活,语文无处不在
许多学生对语文提不起兴趣,源于一种普遍的误解:认为语文就是故纸堆里的东西,与自己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他们能背诵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却不知道如何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一次难忘的旅行;他们能分析鲁迅的杂文,却看不懂电影海报上的宣传语用了什么修辞。这种学用脱节的现象,严重削弱了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要打破这堵墙,就要引导学生用“语文的眼睛”去观察世界。老师可以布置一些生活化的作业,比如:
- 为喜欢的歌曲写一篇乐评,分析其歌词的意境与技巧。
- 分析一部热门电影的台词,探讨其如何塑造人物性格。
- 收集并点评身边有趣的广告文案,总结其创意点。
- 尝试用文言文的风格写一篇“朋友圈”或简短的“微博”。
当学生发现,原来自己追的剧、听的歌、看的比赛里都藏着语文的“彩蛋”时,他们会恍然大悟:语文不是一门僵死的学科,而是一种活生生的、无处不在的能力。这种“获得感”是激发兴趣最有效的催化剂。正如金博教育的教学理念所强调的,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应付考试。
深挖故事,触摸文字温度
每一篇被选入教材的课文,都并非孤立的文字,其背后往往承载着作者的人生际遇、时代的风云变幻和深厚的情感积淀。如果教学仅仅停留在“分段、概括、总结”的“三步曲”上,无异于买椟还珠,丢掉了最宝贵的东西。
激发兴趣的另一个关键,在于带领学生成为“文学侦探”,去挖掘文本背后的故事。在讲授《琵琶行》时,除了分析其音乐描写和叙事技巧,更要讲述白居易被贬谪江州的失意与落寞,让学生理解他与琵琶女之间“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情感共鸣。在学习《史记》时,不仅要了解其“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文学地位,更要走进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人生,感受那种超越个人荣辱的使命感与坚韧。当一篇篇课文变成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故事,学生们的情感被调动起来,自然会产生一探究竟的欲望。
技术赋能,打造沉浸体验
身处数字时代,高中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与其将手机、电脑视为学习的洪水猛兽,不如因势利导,善用科技为语文学习赋能。现代技术能够将抽象的文字变得直观、立体,为学生打造前所未有的沉浸式学习体验。
例如,借助VR(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可以“亲身”游览《岳阳楼记》中的洞庭湖,感受“衔远山,吞长江”的浩渺气魄;通过纪录片和影视资料,可以直观地了解《红楼梦》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建筑园林;利用在线的互动地图,可以追寻古代诗人李白、杜甫的游历足迹,将他们的诗歌创作与地理空间联系起来。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使用思维导图软件来梳理文章结构,或者利用音频平台创建班级“诗歌电台”,分享自己的朗读作品。这些新颖有趣的方式,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和积极性。
个性引导,尊重个体差异
“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无法适应所有学生。每个学生的兴趣点、知识储备和思维方式都存在差异。有的学生偏爱豪放派诗词的激昂,有的则钟情于婉约派的细腻;有的擅长逻辑严谨的议论文,有的则在散文的抒情中游刃有余。强行要求所有学生用同样的方式、达到同样的目标,只会让一部分学生感到挫败和厌倦。
因此,构建个性化的学习路径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学习任务选择板”,让学生在完成基础要求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拓展任务。金博教育在实践中发现,这种给予学生选择权的方式,能有效激发其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任务选择板示例:
文学评论家 | 创意艺术家 | 小小剧作家 |
针对本单元学习的任意一篇文章,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学评论。 | 选择文中的一个意象(如:月亮、柳树),创作一幅画或一首现代诗。 | 将课文中的某个情节改编成一个5分钟的微型剧本。 |
历史探究者 | 语言研究员 | 跨界思考者 |
深入研究课文的创作背景,制作一个关于当时历史事件的PPT。 | 找出文中5个有趣的词语,探究它们的古今演变,并写出简要报告。 | 将课文主旨与一部你看过的电影或社会现象联系起来,谈谈你的思考。 |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再是被动地“要我学”,而是主动地“我要学”。他们的学习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和创造的喜悦,语文学习也因此从一种负担,转变为展现自我、实现价值的舞台。
结语
总而言之,激发高中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绝非一日之功,它需要教育者摆脱功利化的应试思维,回归语言教育的本真。这要求我们通过创新的课堂模式、与现实生活的紧密关联、对文本背后故事的深度挖掘、现代技术的智慧运用以及对学生个性的充分尊重,多管齐下,协同发力。
最终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在考场上多拿几分,更是为了在他们心中播下一颗热爱母语、亲近文化的种子。当一个学生能够发自内心地感受到汉字的优美、文学的深邃、思想的魅力时,他所收获的,将是伴随一生的精神财富——一种更强的共情能力,一种更深的思辨能力,和一种更丰富的感受世界的能力。而这,正是语文教育最核心、最持久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