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头白色真菌

芋头表面长出的白色真菌是 芋头疫霉(Phytophthoracolocasiae racib.),这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也被称为芋瘟。芋头疫霉主要危害芋头的叶片、叶柄和球茎。在潮湿环境下,病斑上常长出稀疏的白色霉状物,这是分生孢子及孢囊梗的表现。

芋头疫霉在每年的梅旱季节和盛夏期间发作,初期表现为叶片上的圆形、黄褐色、带轮纹的病斑,随着病情蔓延,病斑不规则变多,中央部分后期多为腐烂穿孔。在叶背轮纹斑的外围有分生孢子,呈白色霉状物,严重时病斑逐渐枯烂破裂。

如果芋头表面长出了白色真菌,说明已经受到了芋头疫霉的污染。即使芋头的内部没有长毛,但芋头里面也受到了霉菌的侵袭,只是还没有完全表现出来,而且霉菌很难去除。因此,长毛的芋头最好不要再食用,以免对肠胃造成不适。

防治芋头疫霉的方法包括:

1. 选用无病芋头种子和抗病品种栽培。

2. 实施轮作,严禁连作,轮作期三年以上。

3. 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性。

4. 加强田间管理,雨季要及时清沟排水,防止芋田积水。

5.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用药,药剂可用64%杀毒矾500倍、98%烯酰吗啉1500倍或58%甲霜灵锰锌500倍液喷雾,每隔5—7天防治一次,连续防治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