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角白锈病

豆角白锈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豆角的叶片、叶柄、荚和花柄。在发病初期,叶片上会出现黄白色的小斑点,这些斑点会逐渐扩大并增多,严重时整个叶片会被病斑覆盖,叶背出现红色铁锈状的孢子。在植株生长后期,病部会形成黑色的粉末,导致植株矮小,生育期缩短,叶片枯黄致死。

豆角白锈病的发生因素包括:

温暖高湿环境:

病菌喜温暖高湿的环境,最适发病气候条件为温度23℃-27℃,相对湿度95%以上。

种植密度大:

如果种植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会加重病害的发生。

氮肥使用过量:

氮肥使用过多会导致植株徒长,抗病性减弱。

土壤条件:

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块容易积水,加重病害的发生。

防治豆角白锈病的方法包括:

农业防治:

清除病残体,减少浸染源。春天种植的豆角收获后,立马将残株死苗收集烧毁。合理轮作,建立与非瓜类轮作制度,喷施消毒药剂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

生物防治:

可以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如施用杀虫剂和杀菌剂。

物理机械防治:

及时整枝打杈,保持田间通风透光。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及时喷施药剂进行防治。可选用以下药剂:

50%硫悬浮剂600倍液

50%粉锈宁600-800倍液

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

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

华生战锈(30%肟菌·戊唑醇悬浮剂)20ml兑水15公斤。

环境调控:

控制好田间或棚内湿度,避免病害的发生。

建议:

早期防治: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施药剂,每隔7-10天喷一次,连喷3次。

综合措施:结合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机械防治,综合采取措施,才能有效控制豆角白锈病的发生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