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菇黑斑

金针菇黑斑病是一种由 假单胞菌引起的细菌性病害,主要影响金针菇的菌盖和菌柄,导致其出现褐色或深褐色的斑点,严重时可能导致菌盖开裂、菌肉腐烂和菌柄扭曲。以下是金针菇黑斑病的一些关键信息和防治措施:

症状

菌盖:出现椭圆形或深褐色斑点,初为针尖状,后扩大至直径2-4毫米,边缘整齐,有时菌盖开裂。

菌柄:出现长椭圆形的褐色斑点,其他特征与菌盖上的一致。

潮湿条件:病斑表面可能长出稀疏的白色霉状物,即病原菌的菌丝、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发病条件

温度:发病温度在10-15℃,相对湿度较高时容易发生。

湿度:菇房内湿度不宜长时间高于90%,应根据天气变化调整洒水频率和量。

防治措施

控制温湿度:

保持菇房内温度在17℃以下,湿度不宜长期高于90%。

合理洒水:

洒水时避免直接洒在金针菇子实体上,尤其是不能用冷水喷洒。晴天洒水要轻、勤、细,阴雨天要少洒或不洒水。每次洒水后先加强通风,然后覆盖地膜。

及时摘除病菇:

发现病菇后应及时摘除,并喷洒农用硫酸链霉素或三氯异氰尿酸溶液进行防治。

使用药物:

发病后,可喷洒农用链霉素100-200单位/毫升或漂白粉600倍液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