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黑枯病

茄子黑枯病是一种由茄棒孢菌(Corynespora melongnae Takimoto)引起的病害,主要侵染茄子的叶片、茎和果实。以下是关于茄子黑枯病的详细回答:

症状

叶片:初现紫黑色圆形小点,后扩大成直径0.5-1厘米的圆形或不规则形斑,周缘紫黑色,中央稍浅,有时形成轮纹,导致早期落叶。

:形成梭形病斑,初呈淡褐色,有时可见轮纹,后干腐状凹陷或龟裂,表面密生黑色霉层。

果实:在萼部或果顶部形成红褐色病斑,病部下凹或龟裂,严重时果实商品价值下降。

病原

茄棒孢菌,属半知菌亚门棒孢属真菌。菌丝无色至暗褐色,分隔。分生孢子梗细长,分生孢子单生或串生,棒锤状,初呈淡色,后变深紫黑色,具1-16个隔膜。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附在寄主的茎、叶、果或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

该菌在6-30℃均能发育,发病适温20-25℃。高温多湿条件下易发病,5-6月大棚内温度高时发病率增加。

防治方法

种子消毒:播种前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或52℃温水浸30分钟,再放入冷水中冷却后催芽。

加强田间管理:苗床要注意放风,田间切忌灌水过量,雨季要注意排水降湿。及时摘除初发病病株的病叶,减少田间菌源。采收后彻底清洁田园。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开始喷洒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防治茄子黑枯病,减轻病害对茄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