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制作原理

豆腐制作的化学原理主要涉及 胶体的形成与聚沉,以及蛋白质的变性、盐析和与电解质的反应。以下是豆腐制作的关键步骤和原理:

胶体形成

豆腐的主要成分是大豆蛋白,这些蛋白质在水中形成胶体溶液。胶体是一种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nm至100nm之间的混合体系,具有丁达尔效应。

大豆蛋白颗粒表面带有羧基和氨基,形成带有同样电荷的胶状物,使颗粒之间相互排斥,不能结合下沉。

胶体聚沉

加入卤水后,卤水中的电解质破坏了蛋白质颗粒表面的电荷排斥作用,使蛋白质结合沉淀形成豆腐。这一过程涉及胶体的凝聚,即加入电解质后,胶体颗粒所带的电荷被中和,导致胶体聚沉。

盐析是指在溶液中加入无机盐类,降低某种物质的溶解度,使其析出。在豆腐制作过程中,盐析也起到重要作用。

蛋白质变性

在加热的过程中,大豆中的蛋白质会被激活,形成一种胶态蛋白质,称为豆蛋白,它具有一定的半透性和吸水性。

在加热的同时,加入适量的硫酸钙或氯化镁等盐类,可以促使豆蛋白与钙离子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种不溶于水的凝胶状物质,称为豆腐凝固物。

凝固剂的作用

在豆腐制作过程中,通常会添加石膏、卤水或食醋等凝固剂。这些凝固剂会与豆浆中的蛋白质分子发生化学反应,促使蛋白质凝固成块状。

例如,点卤是用盐卤或石膏,它们能使分散的蛋白质团粒很快地聚集到一块儿,形成豆腐脑,再挤出水分,豆腐脑就变成了豆腐。

总结来说,豆腐制作的化学原理是通过胶体的形成与聚沉、蛋白质的变性和盐析,以及添加凝固剂与蛋白质发生化学反应,最终使豆浆转化为含有大量水分的凝胶体,即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