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金针菇产量的措施
提高金针菇产量的措施包括:
改善菌床基质
选择适宜的基质:金针菇适宜生长于含有丰富碳、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有机物质,如秸秆、玉米秸秆、木屑等。通过合理的比例配比,可以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保持适宜的湿度:菌床基质的湿度对金针菇的生长起着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金针菇的生长适宜湿度为60%~80%。可以通过加水、覆盖湿毛巾等方式来调节湿度。
进行适时的翻堆:金针菇菌丝生长迅速,所以需定期进行翻堆。翻堆有助于提高菌丝的通气性和菌丝分布的均匀性,从而促进菌丝的生长和发育。
调控环境条件
控制适宜的温度:金针菇的适宜温度为12~22℃,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金针菇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通过合理调节温度,可以提高金针菇的产量。
提供适宜的光照:虽然金针菇在黑暗条件下也能生长,但适当的光照有助于促进菌丝的分枝和子实体的形成。日照时间控制在800~1000小时,光照强度为1000~1500勒克斯。
调节适宜的气候湿度:金针菇喜欢湿润的环境,通风和保持湿度是调节气候湿度的有效方法。适时通风,并通过喷水等方式增加空气湿度,有助于提高金针菇的产量。
科学管理
严格卫生管理:保持菌棒、生产设施等的清洁和无菌状态,可有效避免病虫害的发生与传播。
合理施肥:选择适合金针菇生长的有机肥料,如鸡粪、腐熟的农家肥等,并适量施用。
选料配料
选用新鲜、干燥、无霉烂、无结块、无害虫的棉籽壳100公斤,用前在阳光下暴晒2天,白糖1公斤,熟石灰1公斤,麦麸1公斤,水150公斤。把上述培养料混匀,加水搅拌均匀,然后闷半小时,再进行播种。
精细播种
播前选优质菌种掰成小块,分三层播种,最低层和中层各用菌种1/5,最上面用菌种3/5。播种时先打深洞,底层洞深6厘米,中层洞深3厘米,洞距20-30厘米。播上菌种盖上培养料,使培养料中间高四周低呈龟背形,然后在料面上用塑料薄膜盖严。
菌丝体生长阶段管理
播种后10天内如有个别地方菌种未萌动,可洒石灰水促进萌动,播后在大棚上或阳畦上加盖草帘保温。在7-10℃条件下,15天左右菌丝就长满整个畦面,30天左右菌丝就深入到料面下5厘米左右,40天就可以揭膜通风催蕾,这时要保持80%以上的高湿环境,每天揭膜通风10分钟,促使菌床由灰白色转为雪白色。当菌床呈雪白色并有大量琥珀色液滴时,要立即进行催蕾,方法是将培养料上的地膜支高10-20厘米,使空气湿度达到80%以上,每天通风2-3次,每次20分钟,这样连续进行一个星期,即产生大量菇蕾。
培养料适当增加氮源
在常规配方的基础上,把麦麸或米糠的量提高到25%~30%,取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特别是第二潮菇,长势较以前旺盛,后劲足,产量有明显的提高。
培养料水分含量要充足
在配料时水分加得稍多些,一般以手捏料水滴滴一滴在下滴为度,这样有利于缓解由于水分蒸发而造成的培养料一潮菇后期过干的缺陷。第二潮菇以前的补水也很重要,这时培养料已较干,可把水加到袋或瓶中,淹没整个菌块2~5小时,以后再把水倒出,在菌块底部留0.5cm的水,水层高低要依据菌块与袋或瓶的空隙大小而定,空隙大,则水层要低些,水不宜留得太多,否则菌块底部菌丝容易萎缩变黑,这个措施可在第二潮菇长出2~3cm高,加套时再进行一次,这样水分基本得到了满足,菇体发育生长正常,而且不易感染杂菌[